{蜂蜜公爵}

我庄严宣誓我不干好事

   好多天没查看邮箱了,今天一打开居然让我惊喜了一把: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短信功能了。然后我打开settings,发现居然没有Labs这个选项。估摸着是这浏览器版本太低,重新下了一个,再打开邮箱,果然就有了。

   点击那个绿色的小图标(是个烧杯吧啊哈!),找到SMS的功能后点击旁边的enable,再save changes就OK了。

   回到邮箱,在chat搜索栏内键入某人的电话号码(LMC的),如下图:

   下面就会出现send SMS的字样。点击以后会出现:


   本来想着试试看,结果发现下面写着:US phones only for now即“目前仅限美国地区”,囧了。


   被gmail涮了一回,抱着探索精神,我又打开我另外一个gmail。我的主力邮箱是英文界面的,其他的由于懒得设置使用的是中文。

   所以说,gmail还是老样子,新功能都是在使用英文的用户中首先推广(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主力邮箱会设置成英文),里面的英语分两大类,US和UK。我选的是US,所以……囧。

   《碧血剑》原本是我极不喜欢的一部小说,男女主角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理由,反而是从未正面出现过的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以及他的凄美爱情。

    金庸在后记里说,金蛇郎君才是小说的真正主角,袁承志继承了他的衣钵武功,温青青继承了他的任性痴情。但是金蛇郎君身上那种亦正亦邪的潇洒气质以及聪明才智,无论是承志还是青青,都没有达到他的高度。
    书里没有正面描述夏雪宜的相貌,只是借痴恋他的女子何红药之口,说他“眉清目秀,是个长的很俊的少年”。其实相貌如何倒是其次,他的行事作风,才是他留给人的深刻印象。老金特别善于描写这种边缘人物,太过正人君子,反而令人感到无趣。最好的例子,当然是夏雪宜和杨过。他们瞧不上世俗的伦理道德、高傲自信、任性随意,却又爱的深,爱的不惜生命。
    正如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魅力不是一种可以分析的东西,而且,虽然说魅力之中往往有“邪”的成分,却不能说凡是邪气的必能吸引人,其实正好相反。一定要指出像金蛇郎君、像杨逍那种男子的魅力,惟有抽象的说是“带侵犯性的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坏男人有人爱,当然并不是真的坏,而是爱他的邪中偏有三分正,正中倒有七分邪。
    相比之下,袁承志成了隐形人,处处为金蛇郎君作代言人,缺乏个性的魅力。书中描写,温仪瞧见袁承志在温家五老包围中进退趋避,身形潇洒,正是当年金蛇郎君在五行阵中的模样,仿佛见到自己朝思夜想的情郎,白衣飘飘,正在阵中酣战,不由得心神激荡。明写袁承志,实写夏雪宜。
    家门不幸,背负血海深仇,为报仇而不择手段,这是武侠小说常用的套路。每个人对待仇恨的态度,正是他性格特征的体现。优柔寡断如张无忌,父母被逼惨死武当山,他说:“我不要报仇,我只要爹娘活过来。”活不过来,他也没有去报复任何人,不是他境界高,是他个性原本就谦和。而某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成昆的奸猾阴险可谓金庸小说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难想像,如此处心积虑而且有耐性的人,假如他把心思花在事业上,必有一番作为,只是此人心胸狭窄,实在也不是个能成大事的,否则明教早也支离破碎了。
    夏雪宜复仇的手段不可谓不残忍,他要仇人以十倍回报,不惜滥杀无辜、无所不用其极。他绝不是正人君子,死后还想着要算计人。正如穆人清指出的“此人用心深刻,实非端士”。但是不能不佩服老金高明,读到温南扬和温仪口述夏雪宜对温家的报复行动,并不觉得这人有多可恶,反而是温氏贼窝里的人个个该死。
    夏雪宜对温仪的感情是怎么产生的,书里的描写一直觉得有点突兀,似乎是一见钟情,否则怎么解释他在她撞石自杀时出手阻拦。很难理解,之前还那么刻骨的仇恨,转眼就开始对仇人的女儿有了好感。温仪说他是“强盗发了善心”,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夏雪宜曾把温家多名妇女买入娼寮,那些妇女未必不哭不闹,而只有天使般纯洁的少女温仪,让他心软了,本能的激发出了他内心中善的一面,不但毫不侵犯她,还千方百计引她说话,逗她开颜,为了她的缘故,停止了报复行动。
    夏雪宜本不是歹毒之人,他的暴力与仇恨之后,隐藏着许多爱与温柔。短暂的相处日子里,他整天陪温仪逗小猫玩、喂小乌龟,唱山歌给她听,用木头刻小玩具给她,还把他母亲在他周岁时亲手绣的红肚兜拿给她看。温仪说他在父母家人的忌日哭的很伤心,被温仪之父重伤之后不停的呕血,还迷迷糊糊的叫着“妈妈”。
    这个孤独的少年,在他家被灭门的那一天,他就已经死了。遇到温仪之后,才渐渐活了过来,恢复了人性。温仪是他黑暗人生里的一缕阳光,所以他格外珍惜。
    特别喜欢看那一段的描写,温仪的父亲温方山欲上山救女,而夏雪宜舍不得她随温方山而去,“如发疯般抢了过来,接连三剑”把温方山逼得不住倒退。得知他是温仪之父后饶他离去,却因为温仪跌到,抢过去相扶,而被温方山重伤。见到温仪为自己哭泣,连受伤也顾不得,却是满心欢喜。本来差点活不成,但牵挂温仪独自在山上走不下去而饿死,竟然忍着不死。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温仪说,如果当初他不救她,对他来说可好的多,这一救竟害苦了他。夏雪宜当然知道再探温家,必是龙潭虎穴,可是他去了,只是为了见她和她告别。而她也终于接受了他的爱。很多年后,她依然无怨无悔,对他们的女儿说:“那是我自己愿意的,到如今我也一点不后悔。人家说他强迫我,不是的。青儿,你爸爸待你妈妈很好。我们之间一直很恩爱。他始终尊重我,从来没强迫过我。”
    为了他的一个承诺,温仪苦忍十九年的岁月,忍辱留在温家,只盼他来接走她们娘儿俩。却不知他早已离世,但她临死前起码知道他没有怪过她,一直思念她。
金蛇郎君本极聪明,可是在爱情面前,他也难免放松了警惕,给仇人有机可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但如果他不那么贪心要得到宝藏,把温仪送回温家,也不会那么快就陷入温家人的圈套。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当真不假。
    后来,他对此事自悔不已,在华山石洞的墙壁上刻下的武功招式,新版里加进了招式的名字。“去年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柔肠百结”、“粉泪千行”、“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泪珠难寄”、“旧欢如梦”、“劝我早归家”、“孤雁凄凉”、“同生共死”。苦思苦忆的心情,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了解。 
    而那句招式详解“人间假意多而真情罕见。各种试探,欲明对方真意所在,而真意殊不易知,此所以惆怅长夜而柔肠百转欲断也。”恰是他当时痛悔心情的最好证明。
    每每读到那一句“此时纵聚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宝而轻别离,愚之极矣,悔甚!恨甚!”,当真字字血泪,刻骨铭心。新版中加了一句——小字之下,斑斑点点,沾有不少泪痕。如此神来之笔,令人读来伤感。想金蛇郎君一生孤傲,最后落得如此凄凉,遥思爱人不得,自悔自恨,不知对着这幅地图哭了多少回,才会将泪痕浸湿纸笺,多年不化。女子的眼泪固然令人心碎,男人的眼泪则更多了一份凄凉。
    他对温仪的至死不忘,和对何红药的负心薄幸,又恰好成为鲜明的对比。复仇心切的他为了得到五毒教三宝,利用了情窦初开的善良少女何红药。何红药被他迷的神魂颠倒,妙龄之时为他忍受万蛇咬噬之刑,为他甘愿受三十年教规惩罚,一路乞讨到江南去找他,得知他被仇人所擒废了武功,又拼命救他脱险。
    而新版也清楚的交代,假金蛇秘籍上所淬的毒,是他吩咐何红药所为,有毒箭机关的银盒也是委托一位相熟的银匠所造。这就解释了他在华山的石洞所布机关的合理性。否则大敌当前,凭他一人之力,又哪有那些工夫去布置。
    而最终,他却平淡的说从来没有真心喜欢过她,当初引诱她也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逢场作戏。这对一个痴爱他的女子是何等打击他不会不知道,可他偏这么说,因他心里就是这么想。在这一点上,他何等自私,他只知道自己的爱人是好的,视别的女子都如草芥。
    新版里金庸借他女儿温青青之口善意的批评了他对何红药的态度。“男欢女爱,似我爹爹这般逢场作戏,虽属常事,却是不该。我们汉人讲究有情有爱,然而更重要的是有恩有义,所谓‘一夜夫妻百夜恩,百夜夫妻海样深’,不论男女,忘恩负义,便是卑鄙,我们汉人也以为喜新厌旧是无耻恶行,并非你们摆夷人才是如此。”话虽是说给袁承志听,批的却是夏雪宜。 
    而他对温仪也的确痴心,为了保护她不说她的名字,被疯狂嫉妒的何红药日日鞭打,把皮肉都打烂了,还在不停的笑着夸心上人的好。如此极端,让人惊异。难怪何红药见到他死后多年的骷髅口里还紧紧咬着温仪的金钗,满腔哀恸霎时化为愤恨怨毒,发疯一样把金钗放在口里,乱嚼乱咬,刺得满口都是鲜血,甚至要焚他骸骨。然而谁又会想到,金蛇郎君心机之深,竟在自己骨中下毒,引发了山洞的****,差点连累自己唯一的女儿惨死。这难道不是冥冥之中的报应。
    挫骨扬灰的仇恨,换回来的却是三人的骨灰永远混合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这一处描写和绝情谷中公孙止夫妇的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三人,一世的冤孽,终于在那一刻彻底了结。
    见此情景,青青说:“她和我爹爹妈妈同葬一穴,她如死后有知,心中也必欢喜,但盼他们三人不要吵架才好。”袁承志道:“你放心,你爹爹一定帮你妈妈。”
    这本是袁承志讨好青青的废话,但也的确说明,情之为物,造化弄人。
    温仪唱的那首小曲——从南来了一群雁,也有成双也有孤单。成双的欢天喜地声嘹亮,孤单的落在后头飞不上。不看成双,只看孤单,细思量你的凄凉,和我是一般样,细思量你的凄凉,和我是一般样。
    这至情至性、为情而生的三个人,一辈子相思相忆,竟是再也分不开了。


转载自热血古龙 ,原标题为《天涯思君不可忘——夏雪宜》,作者为太平公主。

2008/12/9

再说大叔……

       大叔上了《娱乐周刊》的封面并成为了08年25位娱乐风云人物的第一名,可喜可贺!封面照我非常喜欢,终于给我在《娱乐周刊》的美国官网上找着了,文章也看了。
      记得注意到大叔是在05年,当时正是他和苏珊结婚不久,媒体们都在感叹一个天才演员的浪子回头。看看他曾经干了些什么:
“Let's just say the '90s weren't Robert Downey Jr.'s decade. He drove naked down Sunset Boulevard, throwing imaginary rats out his car window. He got arrested for trespassing when he mistakenly wandered into a neighbor's house and passed out in the kid's bedroom. He served nearly a year in a California state prison for drug possession, and then did eight months on Ally McBeal, until he got booted from the show after he got busted a couple more times, once in a hotel room in Palm Springs with cocaine and a Wonder Woman costume.”(来自entertament weekly ,文章原标题为《Robert Downey Jr.: EW's 2008 Entertainer of the Year》)
      光着身子一丝不挂地在日落大道上开车,不断地犯毒瘾甚至到在片场都控制不住的程度,不停地进出监狱法庭戒毒所……即使在好莱坞,他的年轻时代也叛逆得令人咂舌。好在他最终浪子回头。那时候我还没看过他的电影,《Kiss Kiss Bang Bang》我根本不想去看。然后就到了《十二宫》。嗯嗯,大家都知道我喜欢老男人的,所以《十二宫》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Robert Downey Jr,说实话这部电影我就光看大叔去了(虽然大叔在里面的造型和帅一点都不搭边……)。于是他成为了我热爱的众多大叔中的一个,演技不算最好,外形说不上最帅,作品相对其他人来说也算少的了(因为毒瘾的关系……),顶多只能算是最年轻的一个。后来又专门去看了《双面魔神》,其实是为了Winona Ryder,但是居然迷死了里面的大叔,虽然,是半动画的形式囧……一直到《钢铁侠》。
      怎么说呢,Robert Downey Jr就靠这一部电影转运了。我觉得真正的好的商业电影,靠的是剧本、影片和演员及角色的融合度,剧本好,影片好,结果就是《魔戒》这样的片子,而演员好便很不容易了。比如像《加勒比海盗I》(后面两部剧情实在太烂不列入考虑范围),换个人来演绝对不会轰动全球,是个人都知道Johnny Depp和导演顶着制片人的巨大压力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演绎船长,如果真的听了那该死的制片公司的话,那么海盗系列拍到第二部就穷途末路了,如果不是为了船长,谁还想把这乱七八糟的剧情再看一遍?我觉得最好的表演是把角色的魅力和演员的魅力相统一,如马龙白兰度和《欲望号街车》,如德普和《加勒比海盗》,你管他演得怎么样,照样能让影迷疯狂。这是一种难以描述的融合,演员的特性与角色的特性完美结合,是不论哪种精妙演出都无法比拟的光芒。纯熟的表演技巧能让你震撼让你景仰,但是唯有演员与角色魅力相契合的表演才能让人激动疯狂。我不敢说Robert Downey Jr在《钢铁侠》里的表演到达了完美融合如前两者的高度,但是至少能与基努李维斯在《骇客帝国》里的表演相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钢铁侠》的角色非常适合Robert Downey Jr,但是它并不能让他拥有最广阔的发挥余地,相比之下《加勒比海盗》对于德普要更放松一些。而基努李维斯在《骇客帝国》里的表演也受到角色的限制,过于放大了某些方面。
      《钢铁侠》里的角色和唐尼某些方面颇相似,成熟但是狡黠,聪明,偶尔优雅,偶尔天真,或者用“天真”来形容并不适合,“孩子气”更好。突然想起看到过的别人对于Robert Downey Jr的描述:“43岁的唐尼,智慧,充满魅力,有趣可爱,他的思维混合着隐喻”,非常到位的形容。但是他的可爱和搞怪,以及正经起来时的沧桑和智慧,在这部电影里很难看到。不过,即使这样,这么一个角色对于一个演员,尤其是Robert Downey Jr这样多年来劣迹斑斑以至于快被大部分人遗忘的演员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十二宫》里看过大叔故作严肃的表演以后,看了这么一部《钢铁侠》心情舒畅……还是这个角色的感觉比较对。
      突然想起他最近正在和裘德洛一起拍福尔摩斯,不过说实话那造型真是滑稽,人家说像卓别林还是说得好听的,唐尼自己都说像超级玛丽哈哈!管它。到时候看看大叔如何扮侦探咯~

2008/12/5

豆瓣真囧

    RT,它居然都不说明小组管理的上限是15个……难怪我一直嚷着让“我爱英式发音”小组的组长把我加为管理员他一直说加不了。要不是今天我不小心点到了“创建一个新的小组”,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呢。不过我管理的小组确实太多了,而且有几个小组我根本就没发言过,都是开放式管理小组,所以便退出五个(菲茨杰拉德的两个小组我舍不得退……),再给英音小组组长发了豆邮,叫他再把我提升为管理员。咩哈哈哈哈~

   今天还有个好事~岳阳豆瓣小组以及我创建的“够辣才销魂”小组里有个我熟识的人,非常令我咬牙切齿的一点就是她在佛罗伦萨……天知道我多么想去那个地方,西风颂,文艺复兴, 美蒂奇家族……我们发豆邮聊天的时候她居然一直向我吐苦水,说着住在佛罗伦萨多么多么不好囧。咩,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乐意我可还羡慕得要死呢。然后我找她要佛罗伦萨的照片,既然现在去不了,好歹有照片供我YY么,把邮箱地址留给她了,等着收照片啊哈哈哈哈……

2008/12/4

逻辑推理题

      很久之前就看到这题了,不过懒,一直没做过。今天逛豆瓣的“门萨国际”小组,又碰见它,大感兴趣,便做了一下。花了大概半个小时吧,刚开始的思路一直是错的,结果逆着想了一下,没两分钟就出来了。不算很难的题,只是半年没做过,脑袋锈掉了。题目奉上:


   这是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期出的一道谜题。


    1、在一条街上,有5座房子,喷了5种颜色。

    2、每个房里住着不同国籍的人

    3、每个人喝不同的饮料,抽不同品牌的香烟,养不同的宠物

    问题是:谁养鱼?

    

    提示:

    1、英国人住红色房子

    2、瑞典人养狗

    3、丹麦人喝茶

    4、绿色房子在白色房子左面

    5、绿色房子主人喝咖啡

    6、抽Pall Mall 香烟的人养鸟

    7、黄色房子主人抽Dunhill 香烟

    8、住在中间房子的人喝牛奶

    9、 挪威人住第一间房

    10、抽Blends香烟的人住在养猫的人隔壁

    11、养马的人住抽Dunhill 香烟的人隔壁

    12、抽Blue Master的人喝啤酒

    13、德国人抽Prince香烟

    14、挪威人住蓝色房子隔壁

    15、抽Blends香烟的人有一个喝水的邻居

    

    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出的这个谜题,他说世界上有98%的人答不出来。
 
如果不想知道答案的请在此打住……
 
 
————————————————*我是答案的分割线*———————————————
 
 
    我是用的很笨的方法,先画出五个框框,代表五座房子
1,根据9,第一间住的挪威人
2,根据14,第二件房子为蓝色
3,根据4,5和8,绿色房子在白色左面,那么绿色房子可能在第三或者第四个,由于中间房子的主人喝牛奶,而绿色房子的主人喝咖啡,由此可以确定,红色房子在中间,主人喝牛奶,绿色房子在第四个,主人喝咖啡,白色房子在最末,第一间挪威人住的房子为黄色
4,根据1,中间的红房子住的是英国人
5,根据7,挪威人抽Dunhill香烟
6,根据11,蓝色房子的主人养马
 
下面,开始推测。从丹麦人入手,不知道国籍和饮料的还剩第二间和第五间,也就是蓝色房子和白色房子。假设丹麦人住在蓝色房子里,喝茶,养马。至此,只有白色房子主人既不知道烟的品牌也不知道日常饮料,所以,只有白色房子的主人才能让12成立,得出,白色房子的主人抽Blue Master,喝啤酒。接着,只有绿色房子里的主人国籍和香烟品牌都不明确,所以,只有它满足13的条件,暂定绿色房子的主人为德国人,喝咖啡抽Prince香烟。现在,只有红色房子的英国人不确定香烟品牌与宠物,根据6,得出中间的红色房子住的英国人,喝牛奶,抽Pall Mall,养鸟。所以,住在蓝色房子里的丹麦人抽的是Blends香烟。根据15和10,挪威人喝水,养猫。根据2,白色房子里住的是瑞典人,养狗,喝啤酒,抽Blue Master。至此,所有的线索都已理清,最终结果是:
 
一 黄色 挪威 养猫 喝水 Dunhill
二 蓝色 丹麦 养马 喝茶 Blends
三 红色 英国 养鸟 喝牛奶 Pall Mall
四 绿色 德国    ?   喝咖啡 Prince
五 白色 瑞典 养狗 喝啤酒 Blue Master
 
 
所以,养鱼的是住在第四栋绿色房子里喝咖啡抽Prince的德国人。 

    最近挺无聊的,突然想起了“沪江有歌来译”的活动,就去逛了逛,顺便注册了。没怎么仔细看,因为东西太多了,看起来很费时。记得那时候在豆瓣安家是因为那个网站刚刚建立不久,内容不多,等人和内容都多起来是我已经完全熟悉豆瓣了。在一个拥挤的地方摸索的感觉真不妙。
   不过实话说,沪江这个网站还不错。我喜欢沪江BBS,里面很多翻译等等的活动。总之我觉得是个挺有意思的外语学习网站,比其他的我去过的那些好一点。推荐一下吧。我觉得那个什么super在线测试不错。话说我的词汇量真的是少得可怜。

   讲到“沪江有歌来译”,就想起那期的翻译冠军作品,Coldplay的《Viva La Vida》,我觉得翻译得非常好,看了这么多期,最好的应该就是它了。我很想把它转过来,不过这是不符合Creative Commons协议的,而且我也懒得回头找原文出处,所以还是算了。
   我想在这里说一下Creative Commons协议,即知识共享协议。它有一个知识共享中国站,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很多次在人家的博客里看见CC的图标,今次自己也整了一个(见本博客footer)。并不是好玩才去弄的,而是因为我是一个把规范看得很重的人,比如大半夜的过马路,即使没有人没有车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守在斑马线旁边等红绿灯。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喜欢它们按照规则来,整齐而有秩序,所以我也支持Creative Commons协议在中国的推广。很多有名的博客主都抱怨过别人不经允许、不说明作者、不链接原文地址地直接转载他们的文章,所以,这么一个规范也许能对这种状况作出一点点改善。当然这个是要靠主动遵守的,因为一个协议实际上没有什么法律约束力。好歹博客文章也是有著作权的,也是人家作者辛辛苦苦写的,转载作品的最低限度也应该是署名并链接,能不能修改最好也要看人家博主的意思。

2008/11/22

HP6预告

本来现在就应该上映的哈六,硬是在那场让我咬牙切齿的编剧大罢工的影响之下,给挪到了明年七月。实际上大罢工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很支持的,毕竟编剧们太辛苦了,而且好莱坞多久没这么热闹过了,我躲在一边等着看奥斯卡的好戏。结果等到一如往年惨淡的春季档过完,就迎来了极其反常的一如春季档般惨淡的暑期档——我终于意识到大罢工的可恶之处了。
本来是打算去长沙和LMC一起看原声哈六的,现在好了,明年七月,你等死我得了。



光凭预告片我还无法断定哈六是不是强过哈五,不过看上去大卫叶茨确实有点想要翻身的念头。色调偏黑灰,还有点绿,而哈五给我的感觉就如魔法部,黑黑的瓷砖闪着刺目的白光,显得滑腻腻的,还有畸形的黄金雕塑,华而不实。我非常喜欢哈六里面对于冥想盆的处理,比哈二里面的日记本以及哈四里面的冥想盆要好得多:他们进入记忆以后,所有的东西尤其是人的移动都带有烟雾,飘飘渺渺的,虚幻感油然而生,能让人很清楚明白地知道这是记忆而不是真实,反观之前的两次进入记忆的处理,都只是在光线以及进入者的“进”和“出”上做了手脚,所以大卫叶茨这次做的记忆游历更有趣。光凭这一点,我就有理由对于哈六以及叶茨抱有期待。叶茨老兄你要是再次得到差评你这辈子在电影方面就很难翻身了……

不过这个预告片的剪辑还是不如哈三啊……也许还有内容过于繁琐的原因,毕竟哈三的故事是很简单的一条线,牵扯到的人也不多,而哈六就有校内生活,校外的暗礁,有关伏地魔的记忆等好几条线,要想吸引观众只能一条线放一点饵了……其实觉得这哈六是最最难拍的,因为这一部中矛盾最多且最乱,而且都是隐藏着的,不像哈七那样摆上了桌面,那种步步惊心如履薄冰的感觉也不是哈五能比的。如果拍得好,我想它可能能够成为最好的一部HP电影。拭目以待吧。



关于费德勒的视频……果然还是youtube上有好东西,中国的那些个视频网站好多东西都是一样的。
这个MS是中央台为牛做的回顾视频。
下面贴个好玩的东西:


这是牛为耐勾拍的广告,很有趣,不过看得我也很郁闷。他那么轻轻一削,球就稳稳当当掉进了花瓶……果然是职业水平,果然是费天王。我永远打不准固定的点。
下面,轮到牛出糗了!!!打高尔夫把球留下,球杆打飞了?这的确是网球天王做的事……注意他笑着骂了一句“Shit”,嘿嘿。

2008/11/12

Robert Downey Jr

今天是来贴图的!!萌翻了小罗伯特·唐尼,所以今天来贴可爱大叔的图了~
这张大叔巨帅!!!

《十二宫》。大叔在里面的造型我很喜欢。
墨镜很酷。胡子非常迷人。我喜欢长发蓄胡子的Robert Downey Jr。
《钢铁侠》里的Robert Downey Jr很优雅。哎呀羡慕死他老婆了,是叫苏珊的制片人吧?
大叔对狗狗做鬼脸……无敌可爱!
《十二宫》里的造型。喜欢,不过更喜欢现实生活中的Robert Downey Jr,花白头发和花白胡子,一笑起来眼角就是褶子……眼神还特狡猾。
乍看之下我还以为是Adrian Brody……大叔这张能电死人啊!遮了半边眼睛,帅翻了!!!
奥斯卡上的Robert Downey Jr。他05和苏珊结婚的时候都没见着穿得这么齐整。

金发的Robert Downey Jr看上去很像我们家Luc Besson。话说Luc Besson也是我喜欢的类型。虽然我真的是因为他的电影才喜欢他。不管长得怎样Luc Besson都是我最喜欢的导演。
Robert Downey Jr的侧脸。看上去很年轻的大叔。
仍然是那副很酷的墨镜。Robert Downey Jr太帅了。
不是很大叔风格的照片。
总之我萌翻了这个老男人……我就不懂,为什么有人会喜欢Brad Pitt,George Clooney和Tom Cruise这种油头粉面型的男人,因为他们虽然有年纪了却没有韵味。还是Robert Downey Jr得我心……
无敌可爱的Robert Downey Jr!!!

      突然想来说说我喜欢的几个演员。我喜欢老男人是众所周知的,第一个就是Al Pacino。


      我由衷偏爱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之间成名的那些演技派男演员,无关长相,我喜欢他们沧桑的外表和极富力量的表演。我记得有人评价Cate Blanchett时说,也许她是我们这个年代中离“明星”最远、离“演员”最近的人,我想,这句话放到Al Pacino的身上同样适用。可是我并不是很喜欢看他的电影,因为他的某些表演给我的压迫感太强烈。这里有中奇怪的自虐的感觉,因为我最喜欢的表演,总是最能给我压力的那种。
       还有Marlon Brando。

       他死后不久的那一期《看电影》做了专题报道,卷首语的标题是《电影生命》。他是巨星,也是最伟大的演员,最具天赋和最有影响力的方法派传人之一。当年那个《欲望号街车》里的性感的野兽,已经被打磨中成了《教父》里沧桑的模样,然后再凄凉地在晚年死去。那样一个电影天才被淹没在疾病、债务和官司中,死了之后才像打捞尸体一样被媒体从中捞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悔恨惋惜以及痛苦混合的情绪,我想大概相当于Eminem当年在电视里看见ToPac的死讯时的心情。其实他不算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但是,他代表着一个这个时代的演员无法企及的高度,一种能让人窒息的辉煌,简直没有办法不去崇拜他。我想很多时候我的表达能力都有限,如果想要体会那种感觉,就去看他的电影吧。

       Robert Downey Jr,他算是这几个演员中比较年轻的一个,我喜欢他的原因我自己也不清楚,毕竟我只看过四部他的电影。些微花白的头发,胡子拉碴的,眼睛黑亮黑亮可是不同于年轻人的自信与希望,他的眼神中有的是一点点的苍老和狡黠。所以我觉得他是个很有意思的演员。我非常喜欢他的表演,就像《双面魔神》,半动画的形式让你有机会展现演技才有鬼!可是他还有Winona Ryder做到了。非常令人着迷。近年他风头正健,这一点我非常满意,因为至少他能有足够的工作,我们也能看到他更多的表演。
      再说说我喜欢的年轻演员。首先是Gael García Bernal

      大概我对于拉美电影的情节就是从他身上开始的。他是个很优秀的演员,也许不到上面几位年轻时候的高度,但已经非常难得,而且我喜欢他的感觉。感觉很纠结。很安静的纠结。我喜欢不正常的东西,所以我喜欢他,虽然他不待见好莱坞而我非常待见好莱坞……哈哈。其次是Matt Damon。

       我对于他以前那些“黄金单身汉”“百万美元微笑”的评论不感兴趣,他是好莱坞的一个异数。好莱坞的演员,要不是混迹于声色犬马的场所,要不是跟高人似的隐居着,恬然无欲。Matt很特别,他是个一线明星,但是他也会邋里邋遢地和妻子一起出去散步,消遣时不是看电视就是去图书馆看书,人很幽默,人缘也很好,就是看起来很无趣。对于我来说,他特别的一点就是表演很沉稳,特别适合表演一些内敛的人物,这和我以往的欣赏类型都不一样。我喜欢有张力的,有激情与压迫感的表演,但是Matt的表演也深得我心。
        忘了,还有一个Gary Oldman。
    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是因为我非常喜欢他扮演的Sid。他是个神经质的演员,所以他的角色不是癫狂就是反叛,或者还带着一点点的滑稽与沉重。他的角色给我的感觉是那种危险的,介于疯狂与伟大之间的天才。不过他接受采访时倒是一向很有趣。现在也是大叔级的人物啦!

   前两天下了英国口音教程,昨天在寝室里花了两个多小时很勤奋地练习。还是有发音教程好一些,目前摸到一些门道了。但是那个什么感受the vibration between your lips,还有使用front face……我觉得真的还是美式的口腔发音容易些。
   这几天准备和大璐以及大琴一起认真学习~咩。B仔我燃烧了!(最近认识一朋友称呼我为“B仔”,喜欢这个名字XD)
   亲爱的她们搞了个关于学习的主题班会。嗯嗯,体谅她的苦心,可惜我觉得我们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如果没办法坚持下来,还是白整的。
   我最近的目标是学会英式发音,然后把所有美式表达全部换成英式的!!!还有,努力背单词,四级四级!
   B仔我要勤奋!握拳!

2008/11/5

英式英语

   问了很多同学,想学哪种口音,清一色的想学美式。在我看来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不仅仅因为我觉得英式更饱满更好听,而是因为这个比例太惊人了,MS全班就我一个立志学习英式的?其实我觉得这和她们不了解英国有关,就像很多人说想去法国巴黎(只是听说巴黎很浪漫而已……不过就是因为一张照片么,搞得这么“令人向往”,浪漫的又不止巴黎。),听我说个托斯卡纳就觉得惊讶,我想很多不了解西方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都有一种“美国梦”式的热情,想着出国(去美国),把美国想得非常发达非常美好,似乎除了美国就再也没有别的好的选择了。只有两个同学对于我的问题明确表示,她们认为美式英语更好听。其他的人,似乎都是随大流地做“美国梦”。我觉得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生,这样是很可笑的。连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都没有,每天记单词背课文,你确定你真的能学会这门语言?我现在觉得很多歌的歌词,我能看懂每一句,字典上也查不到更多,但是它就是有不同的意思,比如“blue moon”和“karma killer”,单词都认识吧?字典上也查不到具体含义吧?你看得懂?现在仍然是死抠书本,站起来读书那个发音从来不能全部到位,调门还怪里怪气的,一听就知道是“自学成才”的类型。你不听人家外国人的调调按着中国人的调调来,为什么还要学英语专业?
   回过头来讲口音。上次在Allen家聊天,他讲到美国各个地方的方言,结果我一头雾水,然后他很认真的告诉我,他以为我能听出美国那些州的口音……您真是太抬举我了囧。然后我就跟他说我只能听出英式和美式,至于澳洲英语我还只能从用法上分辨。至于其他国家的,呃,我还真搞不清楚……
   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学习英式,不过英式的材料太少,而且英式的发音部位很难掌握,所以为求速成,我从初中开始就学习的美式。现在,我都扭不回来了。Allen在班里说我的发音很好的时候,他大概不知道我在下面有种被雷劈的感觉吧。想死额……他如果是个英国人我当然会很高兴,可惜的是……他是个美国佬。我感觉我离英式英语越来越远了……为了学英式发音,我真的有很努力地四处搜集少得可怜的声音资料。推荐BBC China 的Learning English,这个栏目是专门为了中国学生学习英式英语而设的,一个中国主持一个英国主持,尤其是主持人,语速难得的慢,发音也很清晰,而且栏目内容也很不错。还有在一些外国网站上下载英文诗歌朗诵,有些相当不错。还有像VeryCD上有英国口音教程下载,只不过速度太慢了。个人觉得目前值得推荐的就只有这么多。
   根据我的感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区别就在于元音,尤其是短元音。双元音在英式口音中很饱满,听起来更厚重一些。而短元音,我觉得美式的非常短促,而且明显的有变音,这个不用解释。英式的短元音更标准。但是英式英语速度太快,吞音太多,学起来难度还是挺大的。嗯嗯,所以要想学好就得加油了!!!

我对政治没兴趣。
I don't give a damn.
I don't give a shit.
I don't give a fuck.
让政治去见鬼吧,去你妈的民主,老娘听烦了,每个国家每个政党都念这个,三天两头有人讲政治,TM的豆瓣上的google blogger小组里天天有人骂,GFW啊party啊,你骂吧骂吧人家也不会停止封禁,不要天天给我的邮箱里发些反party的视频链接,都TM看过几百遍了,你给我发了中国的社会问题就解决了?中国TM就奔民主了?尽是些无聊邮件无聊帖子,KAO。我对政治没兴趣,民主关我X事。

2008/11/1

STH

    把博客的名字改成了{蜂蜜公爵},因为我突然发觉,不管我走了多远,似乎从未离开。我是说HP。不管我喜欢上多少东西,耽美,广播剧,摇滚,说唱,我还是依据着HP给我的力量坚持着,就像提坦和大地的关系一样,离开了它,我便失去了力量。我的信仰。即使是哈迷,又有几个人能明白这个。
    很幸福,就是这种感觉。我想我是个贪婪的人,但是我也很容易满足。我记得我曾经说过,HP是我存在的意义,这一点,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我想要罗琳继续下去,因为我忍受不了这种生命停顿的感觉,也许我习惯了年复一年地等待,却突然这样断绝了希望。只要有HP,不管什么我都能忍受。对于一些哈迷来说,HP不仅仅是一套书而已。记得美国的那个凯蒂·霍克,我想她也是能明白这点的,因为她也从中得到了生的希望。“要么你勇敢地走进到处是巨型蜘蛛的森林,要么止步不前;要么你忍受屈辱,要么选择逃避。要么坚信希望,要么向恐惧投降。”

    无法想象没有HP,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或许我已经不存在。闭上眼睛,是苏格兰高地的高架桥上蜿蜒前进的蒸汽火车,是深蓝色夜幕笼罩下的霍格沃茨城堡,是灯火通明的大礼堂,是七扭八拐的活动楼梯,是胖夫人是皮皮鬼是博格特,是温暖舒适的格兰芬多公共休息室,是黄油啤酒是滋滋蜜蜂糖是比比多味豆,是飞天扫帚和魔法帐篷,是魔法部是圣芒戈是古灵阁……我想我很能理解庄周梦蝶的感觉,因为渐渐的我都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实。我曾经想过,是不是这个世界的我消失了,就可以去那个世界?如果是,我绝不会犹豫。也许我可以用我的生命作祭品,这不是邪教,只是,我已经献出了我的灵魂,除了生命,我再也没有任何珍贵的东西奉上了。

顺便附上凯蒂的故事
    这是一个爱心激荡的故事。年轻的妈妈吉娜用自己的真情真心联盟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妈妈,做了一道牢固的“妈妈墙”——“世界年轻妈妈联盟”。她们无私地帮助危难和疾苦的妈妈。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同一个人,她就是世界魔法妈妈——J·K罗琳。
绝症女孩用生命祈盼第4部书
 1999年夏天,家住纽约州北部的8岁小女孩凯蒂·霍克,最大的愿望是连续跳绳能突破100下,正当她全力朝这个目标冲刺的时候,她长期背痛的原因查清楚了:她的肾上长了肿瘤。
 凯蒂的父母一下子被巨大的灾难击得晕头转向,事情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凯蒂的病情根本无法控制,癌细胞迅速扩散,短短的时间内,凯蒂作了七次化疗,肺部做了三次手术,肝部做了一次手术。
 对于这些连大人都无法忍受的痛苦,凯蒂却从来没有感到过畏惧。她的快乐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以至于给她做手术的医生,都觉得眼前躺着的,简直就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凯蒂之所以这么勇敢,是因为心里珍藏着一位勇敢的朋友,他就是小魔法师哈利·波特。
 凯蒂第一次手术后,她的妈妈吉娜为了帮病床上的女儿打发时间,减轻病痛,开始给女儿朗读《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第一本。凯蒂立即为书中的那位名叫哈利·波特的小男孩深深吸引住了。那个可怜的男孩生下来就失去了父母,但他会巫术,会骑飞天扫帚,并总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可怕敌人。妈妈读完第一本,她央求她赶紧去买第二本第三本,第三本读完后,凯蒂意犹未尽,但是这个系列故事的第四本书还没出来。吉娜告诉女儿说,书的作者正在写第四个故事,在哈利·波特身上一共发生了7个故事,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呢。
 病痛中的凯蒂开始充满期待,她经常独自与哈利·波特对话,她学着小男孩的语气对自己说,“要么你勇敢地走进到处是巨型蜘蛛的森林,要么止步不前;要么你忍受屈辱,要么选择逃避。要么坚信希望,要么向恐惧投降。”
 从这年的夏天一直到2000年1月,在从纽约州北部出发向纽约市行进的列车上,总有一个身穿红色斗篷,额头上印着一道闪电,手里拿着魔杖,戴着黑色大眼镜的小女孩。她就是凯蒂,每次到纽约的医院去做治疗的时候,她都会把自己打扮成这样。从这样的装扮里,她似乎获得了战胜病魔的神奇力量,觉得自己就是哈利·波特的化身。
 2000年1月以后,在用尽了各种治疗方法后,凯蒂被送回家里。医生估计她已经不太可能活到《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四本书问世了。凯蒂越来越虚弱,甚至不能下床去窗边看一下街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陪伴她的只有放在床头的《哈利·波特》的三本故事书。她最渴望的第四部书一直没有出来。
 吉娜万分悲痛,但是孩子的勇敢深深震撼了她,她告诉自己绝不应该是一个只会流泪的母亲,而应该是一个在灾难里能顽强地将笑脸献给孩子的坚强母亲。她决定尽一切努力,让女儿快乐地度完最后的时光,她试着给大西洋彼岸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发去了一封电子邮件,细说女儿的处境以及她的愿望,询问她新书还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出版。
魔法妈妈倾情安抚那个飘逸的灵魂
 邮件发出后没多久,有一天,一个邮差来到凯蒂家门前,给凯蒂送来了大大小小好几个邮包,寄件人通通都是J·K罗琳。吉娜兴奋地将女儿抱到院子里,和她一起坐在草坪上一个接一个地拆那些神秘的邮包:它们是一只制成 了标本的猫头鹰,一只玩具格林猫,一把飞天扫帚……等到邮包拆完时,她们的草坪几乎变成了“斜角巷”的魔法集市。
 同时,吉娜的邮箱“飞”来两封电子邮件,一封写给凯蒂,一封写给吉娜。给凯蒂的信是这样说的:“我是一只从霍华格兹魔法学院飞来的猫头鹰,专门来探望可爱的学员凯蒂。哈利·波特要我告诉你,在第四个故事里他遇到了更为强大的对手,但‘生活总有烦恼,我们必须面对’,因为他在新的战斗里总能找到新的友谊和勇气……”
 给吉娜的信则是这样的:“我跟你一样有个女儿,她在襁褓中时就被剥夺了父爱,在街边咖啡馆的摇篮里寂寞地睡着长大,我就坐在离她一英尺的地方却不能给她唱歌讲故事,因为我要写作,要去赚面包和牛奶。我总对她讲‘等妈妈写完这一章就陪你讲话’……我想说的是,生活总有苦难,作为母亲,忍受的苦难更多,可是孩子总能赋予我们超乎寻常的勇气。我在努力写第四本,我将尽快将它送到凯蒂眼前……”信的末尾署名为——关爱你们的J·K罗琳。
 事实上,吉娜的信是罗琳收到的许多信中的一封。这个和女儿一起住在爱丁堡的作家,当时还是单身母亲。前三部书的出版彻底地改变了她的生活,让她从没有暖气的斗室搬到豪宅,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学老师变成了比英国女王还要富有的女人,但是所有这一切没有改变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平常心。《哈利·波特》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发行了2亿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飞到她的邮箱里,她总会采取非常私人化的方式和真正需要她的孩子交流,同样,她也以母亲的胸怀深深关注起吉娜母女。
 她经常给凯蒂透露自己正在写什么,“这些都是高度机密的内容,除了你的家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告诉。”确确实实是这样,因为每本书的内容在出版前必须高度保密,曾经有一位发财心切的卡车司机从印刷厂偷出《哈利·波特》第四部的部分章节,欲以高价卖给《太阳报》而被判刑。
 凯蒂开始学着发邮件,她跟罗琳讲她的生日聚会,她的伙伴,还有她新买的狗。可是在小凯蒂度过9岁生日后,医生发现癌细胞已扩散到她的大脑,她只能活几个星期了。惊闻这个消息,罗琳痛心不已,她渴望上天真正地赋予自己魔法,让她挽救这个幼小可爱的生命。她给凯蒂打来了越洋电话。
 这时候书已经写完了,但还要等几个月才能出版。罗琳从第一章开始给凯蒂朗读。凯蒂躺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听着,偶尔还会向罗琳提出问题。但是在后来的几次朗读中,小凯蒂已经虚弱得举不起电话了,妈妈只好将话筒放在她耳边。2000年5月18日,小凯蒂的意识逐渐模糊,罗琳加快了她的朗读速度,最后,在她天籁般的嗓音里,凯蒂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的面容极为安详,没有一丝恐惧的痛苦。而此时大洋彼岸的罗琳早已泪流满面。
 三天后,凯蒂的妈妈再次收到罗琳的信:“我很荣幸陪凯蒂这样可爱的生命走完最后的时光。我是流着泪给你写信的,凯蒂已经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很感谢你在困难中想起我,由此我想我可以为那些同样遭遇不幸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妈妈做点什么……”
 2000年11月,在罗琳的提议下,凯蒂的母亲吉娜建立了帮助年轻妈妈的凯蒂·霍克基金。罗琳第一个给基金寄去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
世界年轻妈妈联盟
 吉娜在一个专门为此开通的网站上贴出了这样一封公开信:几个月前,我埋葬了我9岁的女儿。癌细胞扩散到她全身,她还经历了好几次致命的化疗手术,但这都没能让她感到死亡的恐惧,她去得安详而恬静。因为,在
 她病危的日子里,有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魔法妈妈陪伴在身边,她指引我的女儿走向生命的最后自由。她也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她还是哈利·波特的妈妈,她甚至是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孩子的妈妈,她是——J·K罗琳。
 我再也没有机会爱我的女儿了,可是你们还有,哪怕你的孩子也是一个对着你喊痛,拉着你的手说“我不愿去天堂”的小可怜,但是只要他们在,生的希望便在,我们就还有机会对他们说“我爱你”。罗琳给了我女儿最好的指引,也给了我指引,我想我也可以像她那样为困境中的年轻妈妈们做点什么,让我们这些需要帮助的妈妈,走到一起来,筑成一道牢固的“妈妈墙”,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做点什么……
 公开信张贴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响强烈,人们高度评价这个爱心基金的设立,多少不等的捐款纷至沓来,捐款的人中有幸福的年轻妈妈,有经历坎坷的老妈妈,甚至还有未婚女孩,有很多男士也加入了捐款和义务帮助他人的行列。从此,一个以妈妈为主体的“世界年轻妈妈联盟”就问世了。有人将它称为9又3/4月台,原来它出自《哈利·波特》一书,是一条锻铁拱道。这个在魔幻世界里存在于伦敦车站9站台和10站台之间的神秘地方,令所有的“哈哈”迷神往。当你勇敢地穿越它时,便可以到达伟大的霍格沃茨,见到那传说中的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魔法石。它使一切都变得那么奇妙。而在现实世界中,爱心就是这样的魔法石,有了它,人们将拥有神奇的力量,而那个爱心基金和妈妈联盟,就如这个月台。

    作为一个哈迷,虽然平时讲到HP系列都是把七本全部算在里边,实际上在自己心里还是有个先后顺序的。最喜欢的是《囚徒》,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秋日下午四点多的太阳,暖暖的橙色调,还有一丝凉风,以及四处弥漫的巧克力甜香。所以电影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


    我喜欢有关詹姆,莱姆斯和小天狼星的故事,像那些保存得很好的旧书一样,他们的故事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气味。我想我是很喜欢这几个人的组合的(当然我把彼得排除了),但是我太着迷于小天狼星,所以相对的,显得对于另外两人的感觉过于平淡。我该怎么形容小天狼星,聪敏自负,冲动任性,他是个很自我的人,在某些方面我和他很像,比如我们都自负于自己的天分。因为轻轻松松就可以学会别人拼命努力还学不好的东西,所以对于学习总是一副自大的姿态。他和詹姆的特点也很有趣,两个人虽然正义感很强,可是都非常喜欢捉弄、欺负别人。小天狼星对于看不上眼的人还言语极其刻薄,直来直往,却不是因为他不擅交际,而是因为他不屑去逢迎。他的爱恨走两个极端,所以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激烈的,他不是那种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他是那种嚣张的宠儿,那种在走廊上揽着朋友肆意大笑着走过你身边,仿佛走其他人都不存在的张狂少年,能让每一个人的视线无法控制地定在他身上,憧憬着自己能够变成他。我想,我喜欢他是因为,我有他身上所有的缺点,却缺少了他身上那些令人着迷的优点。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是很热血的一个人,而我不。所以他即使在阿兹卡班呆了十三年,也还是那嚣张而又正义的少年心性。因为只有光才不会被黑暗同化。

    小天狼星和哈利的关系是很特殊的,小天狼星并没有看着哈利长大,更何况他在阿兹卡班度过的那十三年几乎让他停止成熟,所以,小天狼星和哈利的关系,是他和詹姆的友谊以及教父对教子的爱的结合体。突然想起《凤凰社》里哈利开学的那一章,小天狼星变身成狗去火车站送哈利,难得见一次阳光的他居然在广场上作势追逐扑咬鸽子,还绕着圈追自己的尾巴玩。可是,在韦斯莱先生出事后,他也能够对双胞胎说出“有些东西是值得为之去死的!”这样的话。实际上在小天狼星死了以后的一段时间,我是恨过双胞胎的,因为我总觉得小天狼星执意要去魔法部,就有他们说的那些混帐话的原因。虽然弗雷德死了我觉得很可惜,虽然乔治丢了一只耳朵,可我每次一想到小天狼星的死,就觉得还是无法原谅他们。

    绕回来,《囚徒》还有很多让我着迷的地方,我喜欢里面新出现的人物,小天狼星,莱姆斯,罗斯默塔夫人(三把扫帚的老板娘),还有那些地方,尖叫棚屋,蜂蜜公爵,以及对角巷里弗洛林弗斯科的冰淇淋店。当然还有火弩箭以及活点地图。整本书的一切都令人惊奇,非常迷人。故事性很强,而且我喜欢书里几乎可以尝到巧克力那种浓郁甜腻味道的感觉,因为,由于摄魂怪,他们经常在吃巧克力。再让我感叹一下吧,我热爱蜂蜜公爵!

    其次喜欢的是《魔法石》,其实我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它,可能因为写得最久的原因,它显得非常精致,不管是里面的描写还是英式幽默,或者是各处的伏笔与最后揭开真相的过程,整体最完美的还是《魔法石》。到后来,书越写越厚,却让人觉得有些情节像掺了水的酒,味儿太淡了,不如第一部精炼紧凑。到现在,即使我对于哈利的世界已经那么熟悉,翻开《魔法石》,还是感觉如此惊奇而美妙,成捆的羽毛笔,黄铜的白银的黄金的坩埚,五纳特一小勺的甲虫眼珠,丽痕书店里的《诅咒与反诅咒》,奥利凡德先生灰色的浑浊瞳孔,咿啦猫头鹰商店里闪闪发光的眼睛,还有古灵阁银行大门上的诗,以及海格口袋里发霉的狗饼干……如同亲历。我不需要刻意去记就能背下所有,因为对于别人,这不过是一本小说中的一部分,而对于我,它是我真实的生命的一部分。我想只有“信仰”这个词,才能够有用来形容我对于HP的狂热。

    《凤凰社》。我终于说到它了,不是吗?我不想说太多,这是一部带着阴暗腐烂气息的HP小说,灰暗,血腥而又腐臭,可是双胞胎的反抗太振奋人心,记得最后弗雷德在走廊里当着所有人的面,对皮皮鬼说:“ 为了我们,送她下地狱吧,皮皮鬼”,我激动到无法自持。还有凤凰社的集会,我喜欢他们在猪头酒吧的那次会议。还有哈利陪着小天狼星在格里莫广场十二号度过的所有日子,这是小天狼星仅有的安慰。还有我最后大笑着嚣张死去的英雄。“得了,你可以做得更好!”

    《死亡圣器》由于有了个金色的结局,在我的印象中就一直都是金色的,黏稠得仿佛蜂蜜。最终结局是甜的不是吗。这是让我情绪起伏最大的一部,看到哈利和赫敏回到戈德里克山谷,在他家门前看到的那块牌子,还有巫师们的留言,差点热泪盈眶。哦天,那些留言的巫师们,我爱你们!也许是太多年的等待让我变得脆弱,这本书里太多让我感动的情节。不过最后克利切领着一群家养小精灵冲进礼堂,举着刀子叉子加入战斗,把我真正笑了半死……还有可怜的莱姆斯。

    《混血王子》,《火焰杯》和《密室》是我感觉比较一般的三部。《混血王子》里夹杂了很多伏地魔的过去,尤其是有关冈特一家的过去,阴冷得让我觉得难受。《火焰杯》整体就像一次盛大的活动,还很美国片地出现了阴谋的情节,不是很对我胃口,觉得太热闹了。《密室》很惊悚,算是这三部中间我比较喜欢的一部,可惜我总是对它有点不满,又说不清楚为什么。

    嗯,总之就这样把我对于七本HP的感觉盘点了一遍。我记得LMC最喜欢的是《火焰杯》吧……那么咱俩的爱好还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哩。好久没侃过HP了,找个时间咱们重拾老本行吧。话说我以前要写的HP测验和人物纪啊……果然太懒了。干脆这样,我把berninachu或者flowerytuscany的那个博客改成私密的,反正我又三个Google帐号,然后把你那个Google帐号加为管理员,就咱俩看看,我就把它们都放里边吧。最近很想写点关于HP的东西。

值得纪念的第90篇博文,送给丑陋无耻偷盗中国历史的死泡菜国。
先转一些笑话:

1)中国人:是女娲创造了这个世界。

美国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
中国人:那么,又是谁创造了上帝之前的世界?
美国人:那么,又是谁创造了女娲之前的世界?
韩国人惊奇的问道:不是我们韩国人吗?

(2)东亚三国与美国开始争夺月球……
中国人:“嫦娥一号”已经上天,月球以后就是我们的。
日本人不服气:“月亮女神”比“嫦娥一号”上天还早,月球是我们的。
美国人冷笑一声:30年前“阿波罗号”就登月留下记号,毫无疑问,月球属于美国!
中国人和日本人很懊恼,又无法反驳,却发现韩国人在猛翻《朝鲜神话大全》,很惊奇的问他在干吗。
韩国人自信的说:我在找月球是我们祖先创造的证据。

(3)2046年,韩国航天科技突飞猛进,发射了一颗环绕火星的卫星。作为礼物,韩国卫星向火星空投了一本《朝鲜神话大全》,在火星人中引起了一阵骚动。
火星人甲:咦,书上说我们是韩国人的后代。
火星人乙:这至少说明了我们的物种起源。
 火星人甲(痛哭):难怪我们这么丑……
“咚”……韩国卫星又空投了一本《韩国整容指南》……

(4)日本人:日本的寿司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而出门用饭盒携带非常方便。
韩国人:那算什么,我们韩国泡菜出门携带连饭盒都不要。
日本人惊奇的问:那你们用什么带?
韩国人自豪的说:大肠就是我们的泡菜坛子……
(突然传来话外音:韩国人大肠癌发病率世界第一……)

(5)韩国人:我们朝鲜国王的王宫——景福宫虽然没有故宫大,但是我们王宫的厕所特别大、特别精致,从这一头望过去几乎看不到另一头。
中国人:那你们国王的屁股一定大得过了三八线。

(6)自从成杰思汗、孔子、释迦牟尼、日照大神等成功晋级为韩国人后,听说达尔文也将改变国籍,英国人惴惴不安,于是派老牌间谍邦德 007去执行秘密任务。邦德007费了九牛二虎,终于通过“穿越证”找到了青年达尔文。不料在时光隧道中发现韩国人已经劫持了老年达尔文,邦德007懊恼不已,这才明白青年达尔文还不懂进化论。
 只见老迈的达尔文正颤颤微微的修改《物种起源》:物种进化路线如下:……韩国人→猴子→人类……

(7)韩国人在原始丛林中迷路,突然看见一只猴子在读《物种起源》。猴子欲与其交流读书心得,不料韩国人非常傲慢。
韩国人冷笑:你也配和人说话?按照进化论,猴子比人低一等。
 猴子暴怒,“啪”,甩出一本《朝鲜神话大全》:你也配和猴子说话?按照此书记载,猴子从韩国人进化而来……

(8)韩国前任首席科学家黄禹锡为一雪克隆狗的前耻而发愤图强,终于攻破了克隆人难关。美国科学家大惊,派人到韩国一看,街头虽然人头攒动,放眼望去却只有两张脸:男人脸和女人脸。美国人不服,悄悄偷了具尸体回去研究。
法医解剖后大震:考!整容水平真高,外星人都能整成这样……

(9)虽然从理论和神话上已经证明,穆罕默德、释迦牟尼、耶稣基督都是韩国人,无奈穆罕默德胡子太密、释迦牟尼鼻子太高、耶稣基督皮肤太白,与现代韩国人相貌有一定差距。于是韩国派顶尖整容医生穿越时空去执行神圣任务。
激光祛须、鼻子矫形都是小菜一碟,唯独全身换肤需本人配合,不料耶稣基督脾气耿直,死活不肯,韩国医生大怒,花30块银币收买犹大,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严刑拷打,眼看耶稣只剩最后一口气,心念大家都是韩国人,于是仁慈一把允许耶稣提最后的要求。
耶稣气若游丝问道: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

(10)见又黑又壮的楚留香凭借几根羊肉串就偷得水母阴姬芳心后,高丽武士决定效而仿之,连夜拿了坛泡菜直奔芙蓉妖姬住所。但见芙蓉妖姬浑身白花花的肉后,高丽武士顿觉胃口大倒,欲转身离去时,却见满墙的历史古籍书简,心中大喜,整整打了个大包才离去。
不料书简太沉,高丽武士才走不久就被看家护院追到。
护院冷笑一声:呔,高丽小贼,偷历史偷得也忒没技术含量了!

(11)韩非因相貌丑陋而被长相俊秀的李斯排挤致死,死后怨气冲天,于是向阎王申请了张“穿越证”,重回秦朝。看到改头换面的韩非,李斯又羞又妒,呆如木鸡。
秦始皇惊喜的问道:爱卿缘何变得既英又俊?
韩非酷酷的回道:因为我是韩国人!

(12)甲:咦,为什么叫韩国人为棒子?
乙:相传,上帝正在创世纪。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水,就有了水……韩国人等了许久,忍不住问:为什么没有泡菜?上帝创世纪正忙得抓狂,被打扰后大怒,一个雷就把韩国人变成棒子……

(13)被打成棒子后,韩国人也不气馁,心想:改变不了上帝,总可以改变人类吧?于是悄悄溜进伊甸园,把善恶之果变成了一坛韩国泡菜,自己变成蛇引诱夏娃吃。
夏娃很是犹豫:不吃,就无法辨别善恶;吃,就变成韩国人。
亚当见状,飞奔过来把泡菜砸个粉碎,惊道:你以后还想不想吃五花肉了?

哈哈,笑死我了。
我连日本都不讨厌,我TM就恨死了那个破烂泡菜。狭隘又自大,明明长得都那么丑,还说西施是韩国人,TM连孔子和华佗都被算成他们国家的,就连针灸都说是韩国人发明的,TM是妄想狂吧!古代地图居然把中国一大半都圈了进去算成韩国领土,你们到底是历史没学好还是地理太差?!还自大到都不愿意去了解一下别的国家,中国人去了那里被认为没用过卫生纸,我CAO。你以为我们中国人上完厕所都是用你们泡菜人的脸擦的啊。还真当泡菜国比中国高级很多,夜郎自大。
反正所有好的东西,只要是属于挨着泡菜的国家,就全部都是泡菜的。MD韩剧要多弱智就有多弱智,你奶奶我都不屑一顾,自己还得意得不得了,看了有害智商,什么破玩意儿。
韩国自觉去死。什么时候治好了你们的神经病,我们才考虑把你们看成是人类而不是猪。

    先来说说耽美。最近开始狠命看蓝淋的文,记得最早看耽美的时候读过她的《不可抗力》,觉得很糟糕,对我毫无吸引力,所以就形成一种偏见,看见蓝淋就绕道。后来看到很多人推荐《双程》,实在无聊就看了,结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觉得相当不错,虽然觉得情节很勉强,像是拧过来的,不过比起同样激烈的《无声深处》,还是差远了,赭砚的现代文都经典!!!从《双程》系列开始转变对蓝淋的看法。后来无意看到《无处可寻》,相当喜欢,所以四处搜寻蓝淋的文。不过我也同意某些人的观点,蓝淋的文虐,却不够虐,不彻底不痛快,而且总是虐小受,套路也相近,看十篇文和看一篇文没什么区别,多了就腻味了。
    话说我喜欢看虐文,越虐越好,搞得我现在看别人推荐的虐文都没意思了,因为总觉得不够虐。以前看过一些文,虐得我死去活来恨不得把五脏六腑都逃出来用爪子拼命地抓……到底是哪些其实也忘了。不过虐的感觉确实不错。我记得那个“浮生梦”的《紫冥》篇到后面就挺虐的,不过我觉得要是能把余幽梦虐得更惨些就好了。那个《青玄》,其实不是很虐,只是因为青玄的性格太天蝎,物伤其类而已,每次看得我眼泪哗哗流。这是很难得的一篇小受被小攻伤害了,我还是很喜欢小攻的文。实在是卓寒我太喜欢了,青玄我也太喜欢了。《活着就是恶心》是唯一一本我觉得很好很好可是绝对不会去看第二遍的文,那个里面虐身的太变态了,让我再看一遍绝对受不了。其实我很佩服自己居然看完了它,如果某人对于SM即“性虐”有兴趣的话,这文可以作教材使用,附带推荐山蓝紫姬子的文,还有那个“冰火两重天”(纯洁的人请勿搜索……)。还有纸的文,虽然别人说纸的文都很虐,其实我觉得比较虐的还是只有《天神右翼》。真要讲虐文一时还想不起什么,算了囧。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被人误认为拉拉,抗议!!!其实我曾经很仔细很慎重地考虑过这个问题,结果发现,我喜欢的是男人!不要再问我是不是拉拉了,我是直的!烦啊~在我看来大部分女人都很普通很平庸,不平庸的女人我就变成崇拜了,所以结论就是,我对任何女人都没兴趣。实际上我觉得比较喜欢看GL的女生才有拉拉的倾向,而我看的是BL,当然是为了看男人和男人谈恋爱,说明我喜欢的还是男人。事实上腐女都是直的。

    接着说耽美。我比较喜欢古风耽美,所以看的大部分都是古风文。而现代文中,最讨厌的类型就是校园耽美,所以当我喜欢上赭砚的文后,自己都觉得很神奇。她的文我只看过两篇,《差劲和差劲的简单相加》以及《无声深处》,都算是校园文,非常非常喜欢。不过我觉得有人说《无声深处》几乎不算是“耽美”而是“同志文学”还是吹得有点太过了,毕竟要论现实与深刻,还是比不上暗夜流光的《十年》。我不太喜欢某些耽美文中把这个社会耽美化,毕竟这个在社会中远不如在腐女中普及,不要搞得好像全世界的男人都喜欢男人,太不现实了那叫童话。赭砚的文章比较实在,情节也不错,人物相对于那些“平胸”“小白”“弱受”要立体得多。她很懂得把握度,不管是幸福还是虐心,这个度很重要,把握好了才有真实感。所以私底下认为,《差劲和差劲的简单相加》比《无声深处》要好。
    还有我真的很不喜欢风弄,我就不明白怎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她的文,文笔很好没错,写作技巧很好没错,可是那又臭又长的《凤于九天》怎么有人还看得下去?她的文中泛滥的帝王攻怎么看怎么恶心,怎么看得下去?我最讨厌的就是帝王攻啊!!!仰天长嚎!!!还有风弄起名的水平相当烂,那些个名字是一个比一个没水平……巨雷风弄!!!她写的H也不咋的,反正除了《相会于加勒比海》,其他的我都雷到死……
    顺便说说小周123的《十大酷刑》。这是很好的一篇文,我喜欢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虽然确实变态了些,尤其是严小周此人,完全就是一个靠虐待别人获得快感的超级BT。但是文很棒,最后朱炎明吞下小周骨灰的片段确实有些骇人。不算很虐,但是我很喜欢。
    很多人推荐《晨曦》,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对此类文章无爱,没看完就删掉了。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非常非常喜欢,《韩子高》,作者似乎叫做浮生偷欢。韩子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为陈茜的情人,似乎也是一个著名的美人,在武学方面和军事上也很有造诣,内外兼修。这个文很忠于历史,偶尔做些篡改作者也有附注说明,总体来说是一篇很好的文,强攻强受,还有点点腹黑。有些文,比如宁江尘的《母仪天下》,在打仗(篡位)和入宫(夺权成功)之后的风格发生很大转变,看起来就像两篇文,但是这篇《韩子高》的风格却十分统一,很难得,而且作为第一人称的文,写得非常不错,很多耽美文使用第一人称就落入俗套了,没办法体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和别人的看起来差不多,但是《韩子高》显然做得相当成功。
    现在想不起什么了囧。嗯嗯,进入俺们天蝎月了哟,小莲花也生日了~可惜他是10月初二,我是九月二十四(阴历),可惜呀。放图,预祝咱们“冠世美人,武霸天下”的重火宫宫主重莲生日快乐:

嗯嗯,图是转的,原作者为MO,上面的字是容子加的。
此图原作同样为MO
都是我们的莲大美人哟~XD生日快乐,虽然这个月30号才到,不过我怕忘记了嘿嘿。

    如果让我从今年的电影中选一部来推荐的话,一定是这部《Wall E》。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如果你今年只打算看一部电影,那么就去看《Wall E》。它会是你这一生中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哪怕它是部动画电影。
    故事其实很简单也很俗套:一个叫做Wall E的小机器人,在被垃圾覆盖的地球上孤独地工作了几百年,然后有一天,人类从太空中送来一个机器人,寻找地球上的生命迹象,而Wall E对这个叫做Eve的机器人一见钟情,后来为了她锲而不舍地追到了飞船上,并帮助了飞船上的人类战胜了操纵这个飞船的机器人,回到了地球。当然,Wall E最后也得到了Eve的心。
    如果能够展开来描述,我希望把所有我喜欢的小细节也放进去,但是不行,因为这部电影的内容太丰富,短短一篇影评无法囊括全部。它的故事就像一棵圣诞树,主干如此简单而清晰,上面却缀满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饰物,繁琐而不累赘,精致而自然,整体效果赏心悦目得近乎完美。
    我喜欢这部电影开篇长时间的俯拍镜头,因为它简单而又直接地向所有人展示了故事背景:暗黄的天空,腐朽的摩天大楼,堆积如山的垃圾和灰尘,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我喜欢Wall E锈迹斑斑的外表;喜欢他假装生气地指着那只昆虫作出的“回去!”“给我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的手势;喜欢他在垃圾堆里翻翻捡捡找宝贝,把钻戒扔了喜滋滋地留下漂亮的丝绒盒子;喜欢他每次在发生爆炸时都拼命刨地然后把自己埋在废砖瓦里;喜欢他遇到危险时缩成一个四方盒子还哆哆嗦嗦的窝囊样;喜欢他总把Eve的名字念成Eva;喜欢他追求Eve时做过的所有傻乎乎的事,包括殷勤的把自己的宝贝收藏给她看,包括在Eve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后带她出去晒太阳(太阳能补充能量),在雷雨天给Eve打伞结果被雷劈个半死,晚上带着Eve去看星星时去牵她的手结果被夹住……你可以嫌他锈迹斑斑长得不够好看,但你绝对不会觉得他不可爱。
    这部电影如此简单有趣而又丰富细腻,即使这样的事情是虚拟的,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生,你还是会觉得亲切而又熟悉,因为他像我们一样,大部分时间过着单调的生活,偶尔看电影听音乐调剂一下,还像小孩子一样,把一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当宝贝,陷入爱情之后,笨拙地讨好着对方,畏畏缩缩地勇往直前,念着“E------va”四处追逐着她,从地球追到飞船上,脚步坚定得无法阻挡。正是因为被赋予了太多人类的感情,而且拥有了太多人类缺少并向往着的美好品质,Wall E的故事才会如此令人动容。
皮克斯的电影,除了《超人特攻队》,主角都不是人类,这一次,更是从一个机器人的角度去讲故事,反倒能让人学到更多东西。作为一个机器人,Wall E根本不去考虑别的事情,他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不停地晒太阳补充能量然后去清理垃圾,做他该做的,就像那个太空船的船长看到地球现状后毅然决定返回地球改造地球一样,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太多的电影喜欢去表现人类的挣扎,到底是承担责任还是逃避责任,然后把选择承担的人描写得非常伟大,可是不要忘记,承担责任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本来就应像船长一样毫不犹豫,像Wall E一样坚持不懈。是电影把人物复杂化了。所以我喜欢动画电影的思维,因为太过简单的准则在成长中不再理所当然,而有时候,我们这些遗失了简单善恶对错标准的人,比小朋友更需要动画电影的教导。
    皮克斯的电影,在技术和故事上一向有保障,但是这部电影非常特殊,它是一部很有胸怀的电影,它向你展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内容,但它不会为你思考,你必须自己想。比如Wall EEve带回他的小屋后,献宝地拿出许多东西给她看,其中最让Eve着迷的就是打火机的火。我认为这里有相当明显的一个隐喻: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从普罗米修斯偷盗了天火之后,才由野蛮步入了文明,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火就是文明之源。而当时的人类,已经在科技的帮助下完全变成了只会吃喝的动物,别说思考,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这样的高度文明,等同于野蛮。而那个让先进的机器人着迷的火,代表的就是真正的文明,具有生命力的不断前进的文明,废墟般的地球上的火,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代表着一切的可能,而不是像生活在太空中的人类一样,在高度发达的科技中逐渐退步,科学的外表下,是真正的堕落。在飞船上,不会站立的船长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站起来,颤颤巍巍地走向操控着一切的机器人A113,即Adam,并关掉它的电源,夺回了操控权,那一幕,就像类人猿学会直立行走般,这又是一个人类由“野蛮”步入“文明”的暗示。
    其实我觉得单从技术来讲,皮克斯的《料理鼠王》是集皮克斯技术成果于大成的一部作品,包括人物细腻丰富的表情,老鼠们毫发毕现的皮毛,食材细致入微的纹理和色泽,几乎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有关《海底总动员》还有个很有名的小插曲,就是动画技师们在做水底波光的效果时,曾经做得以假乱真,但是后来很快被否决,原因就是它不像是假的,看起来不像动画。事实上在皮克斯放言要拍摄海底的动画电影后,迪斯尼和梦工厂曾经大肆嘲笑过,因为有关水的动画技术难度相当大,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底总动员》是目前好莱坞唯一一部故事发生在海底的3D动画电影。做得太假了不行,太真了也不行,这就是皮克斯追求的境界,要做到与真实毫无二致,但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动画。最终他们在仿真和动画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而在这一部《Wall E》里,皮克斯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就是金属的反光效果。由于这是一部以机器人为主角的动画电影,所以为了表现得逼真,皮克斯在金属光泽上大下功夫,从电影看来,这番功夫没有白费。皮克斯能做到的,是我们连想都无法想象得到的。
    再说说皮克斯是如何的成功吧。我一直相信“Pixar出品,必属精品”,而且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不同,优劣之差非常明显,所以,好的动画电影必定大卖。而皮克斯从十三年前的《玩具总动员》算起,到这部《机器人瓦力》,总共才九部动画长片,其中五部进入IMDB 250部最佳电影名单,而票房也极少低于两亿美元,这足以说明Pixar全球动画电影老大的地位。而诸如看完《海底总动员》之后小朋友再也不肯吃鱼,或者把小丑鱼直接叫做“Nemo”(即尼莫,《海底总动员》的主角小丑鱼的名字)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皮克斯的动画是真正的老少皆宜,不管是什么人,都能从其中得到乐趣并学到东西。而且现在,成人反倒成了皮克斯动画电影的主要观众群。原因就是它的人物都非常讨人喜欢,主题鲜明,故事情节也很好看,电影风格一向是天真有趣而不弱智低级,启发性强而不刻板说教,一部动画能做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难得,更何况每一部都保持这样的水准。也正是因为皮克斯的威胁太大,迪斯尼才会将其收购,所以,现在皮克斯每一部电影上都会有迪斯尼的标识,我曾经担心过皮克斯此后的电影会受到迪斯尼的一些影响,不过根据这两年的电影看来,迪斯尼并没有过多地插手皮克斯的电影,皮克斯仍然是皮克斯,即使它属于迪斯尼,即使迪斯尼也有自己的动画电影,但皮克斯仍然是动画电影的领军人,这一点不曾改变。
    皮克斯对于动画电影已经有过太多的贡献,但是,看了《Wall E》之后,我想,皮克斯正在使动画电影不再仅仅是“动画”,而更多的是“电影”。这部全美35家权威媒体给出100分满分,总体平均93分的电影,让我对今后的动画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如开头我所说,如果今年只打算看一部电影,一定不要错过《Wall E》,我给它98分,五星级推荐。

昨天在豆瓣上看见LP演唱会因成员受伤而取消,就预感不好,结果今天去EMMA看,果然是Chazy。话说这娃儿根本就不懂爱惜自己,看得我们这一帮子隔着个太平洋犯贱地替他心疼得紧。喉咙,手腕,腰,背,他都不知受过多少次伤了。LP一向苦力,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够马不停蹄地到处去开演唱会,传说中强大的现场表演就是这样一年两三百场演出练出来的……像个陀螺般转个不停,老兄,你们是人不是机器人!尤其是Chazy,你好歹把精力省着点儿用,嗓子吼破了你就完了。唉唉,待会儿还是去Chazy的官网上瞧瞧去。

对于音乐一直钝感,唯一能让我有所触动的就是歌词,所以一直喜欢LP和宋岳庭,最大的原因就是歌词深得我心。记得从小讨厌音乐,真正开始听歌是初二还是初三,听了Eminem的《Lose Yourself》之后。一直不喜欢听情歌,因为觉得歌词很恶心。宋岳庭的那首《Life's A Struggle》我上瘾,每次都不想去听它,但是一开始听就停不下来,一直听好几个小时。最喜欢的歌词是:
“亲爱的神,伟大的神,你可以怪我想法太过无知但我只是人,我不信人,因为人也不信我,不要问我为什么我最多只能告诉你这就是我,生命像海浪一样有时高有时低,你是否告诉自己坚强度过各种时期”
还有:
“我已经放弃所有哭的理由,因为我早就习惯了我活在无情的现实里头,人生要如何起头,改变要如何起手,当活在泥沼中要如何才能金盆洗手”

有人说我是反社会分子,看看上面我喜欢的歌词,有那么点像(笑)。不过我觉得我只是消极而已,相比绝望,它已经够乐观。尝过太多绝望和黑暗,我对现在的自己非常满意。我不反社会,我只反对婚姻,因为我知道,最恶劣的婚姻关系,能让两个肮脏的家庭联手将一个人的人生扭曲至什么程度。偶尔想起来,他们带着恶意小心翼翼地把怀疑诽谤和怨恨糅合在一起灌输给我,那种嘴脸是我能想象得到的世界上最龌龊的东西。他们不想把矛盾抬到桌面上,于是,把我作为工具,希望通过使我憎恨厌恶对方而达到打击对方的目的。我到目前为止的一生,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么些恶心的东西。除了我泼辣爽快的大姨,其他所有,所有所谓的“亲人”,包括从小把我带大的爷爷奶奶,还有我自己的父母,都是这么一副肮脏的模样。还有对于我永无止尽的辱骂和痛打。我曾经如此憎恨这一切,它让我显得这么肮脏,它让我迷茫让我恐惧让我了无生气。后来,我最好的朋友对我的背叛,真正让我绝望过。我被别人戳着脊梁骨说三道四指指点点,被人侮辱被人轻视,我庆幸那种身败名裂的日子我不用再过一次,也庆幸我们班的同学都支持我而鄙视她,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作用,但至少能让我知道,错的不是我,而是她。
Chazy的过去跟我的有不少相似之处,极度糟糕的家庭,被人冷落被人歧视被人欺负的孤独童年,以及被朋友伤害。所以,我总是非常非常非常地心疼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看起来纤细而孱弱,而是因为我们曾经那么相似地痛苦过绝望过,但是我们也都很幸运地得到了拯救,虽然黑暗的痕迹在生活中没有那么容易被抹去。所以,我喜欢LP那首《Easier To Run》。
Sth has been taken/ from deep inside of me/ A secret I've kept locked away/ No one can ever see/ Wounds so deep they never show/ they never go away/ Like moving pictures in my head/ For years & years they've played
有一些痛苦已经淡化,看不到伤疤,不会再痛,但是在记忆里留下的痕迹永远不会消失,哪怕伤疤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只要你还活着,这种回忆就会纠缠着你,让你永远也不会忘记曾经的痛苦,好像那伤口还在那里,从未消失过一样。
Sometimes I remember/ the darkness of my past/ Bringing back these memories/ I wish I didn't have/ Sometimes I think of  letting go/ And never looking back/ And never moving forward so/ There would never be a past
那么多恐惧那么多黑暗那么多痛苦,曾经不止一次期望过,也许稍微改变一下人生轨道,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也许我的健忘来自于自己的选择性失忆,但是有些东西就像诅咒,抛不掉忘不了,我不求它不曾发生,只求我能够忘记。我真的真的希望自己不曾拥有这些回忆。因为你一旦触碰到它,就会迅速地被黑暗吞噬。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就像走火入魔或者是被鬼附身,摆脱不掉,自己的思想都不受控制。所以,就像这首歌的标题easier to run,逃避永远比面对要容易,如果我们永远缩在这个角落里,不前进,是不是就不会有过去?是不是就不会再有“回忆”这种东西?
很多人对于这首歌的歌词没有感觉,但是我却觉得感慨良多。我敢确定这首歌的大部分歌词是Chazy所写,只是因为这种感觉,这种自我厌弃这种矛盾这种无力感,有过黑暗肮脏的过去的人,才会真正了解。所以我热爱LP,可能真的只是因为Chazy一个人。我怜惜他就像我可怜我自己,他在痛苦的时候我也受着折磨。我不喜欢音乐,我只喜欢LP,我只喜欢Chester Charlie Bennington。

2008/10/7

燃情岁月

因为一直不喜欢Brad Pitt,所以没看这部电影。昨天在外教家和他一起看了这片子,发现偏见是要不得的,这电影果真不错。
似乎皮特总是演这样的电影,或者说,这样的角色。还记得那部《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中文译名是很囧的《大河恋》,刚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是之后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起它来,结果发现对于很多台词很多画面都印象深刻。这部《燃情岁月》也差不多,实际上我个人不喜欢这种主题的电影,但是回想的时候,却觉得那么多细节值得反复地推敲品味。
不过今天我要讲的是里面的两个角色,苏珊娜和伊莎贝尔(二世)。
说实话我真的很怀疑他们兄弟三个怎么会爱上苏珊娜这么个女人的,任性又自私,软弱得要命,用Allen的话来说,“She's a cry baby”,她总是在哭,那些爱她的人就心疼她,安慰她。感觉她就是被人宠坏了。她一直爱着Tristan,但是她意志力不够顽强,所以她支撑不到Tristan回家,就嫁给了Alfred。在这一点上,苏珊娜比较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露西,她们的确爱上了,但是爱情永远敌不过她们对自己的爱,于是露西嫁给了汤姆(除了爱情之外当然也为了钱),而苏珊娜嫁给阿尔弗雷德,却是因为她过于软弱,她习惯被人珍惜被人宠爱被人保护,她受不了被人丢弃在这里孤独地等待。最后,Tristan的妻子伊莎贝尔被人误杀,苏珊娜去牢里看望他,反倒说“我希望她死。我甚至希望塞缪尔死。”然后,Tristan对她说“Go home.Go home to Alfred.”,这就是明明白白地拒绝了。虽然不知道他到底是因为不能背叛阿尔弗雷德还是因为他不再爱她,总归他是拒绝了苏珊娜。结果苏珊娜回家后过了一段日子就自杀了。再次赞同Allen的观点“她是那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对生活绝望的人。”其实她得到很多了,可是她任然不满足,最后还妄想和Tristan在一起。真是个自私又任性的女人。

话说我非常喜欢伊莎贝尔。她从小喜欢Tristan,Tristan离开家乡后,她和苏珊娜都在等他回来,但是软弱的苏珊娜最后放弃了,只有伊莎贝尔坚持到最后崔斯坦归乡,所以,她理应得到她想要的婚姻和爱情。从她死后崔斯坦悲愤欲绝的样子来看,他是真心爱着伊莎贝尔的,而且我觉得,这样一个坚定、专一、美丽的女人,绝对配得上这样的幸福。她和苏珊娜是相反的人,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她是个印第安人,她从小打定主意要嫁给崔斯坦,而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她得到他的心。她既柔且韧,又有自己的主见(从她拒绝去芝加哥读寄宿学校就可以看出)而苏珊娜是个玻璃娃娃,只能看,娶了她会无尽烦恼。
也许我这样的看法带了偏见,不过我真的觉得苏珊娜除了受过教育这一点以外,相比伊莎贝尔,毫无优点。哎哎,我真恶心这种女人。

2008/9/30

《画皮》

今天和LMC一起去电影院看了《画皮》

人真的非常多。刚好今天是星期二,全场半价~所以,只花了20块钱一张票哟。
不过比较囧的是今天我们都没带很多钱,穷人啊。搞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吃,就一人一杯绿茶,再加上我吃了一个糖葫芦……

我估计应该是满场,因为进去的时候好挤!叹,讨厌人多的地方。
还有我觉得汇泽的音响效果不怎么样,太大了,而且不环绕。算了,岳阳本来就是个小地方么。

说电影吧。
我觉得这个剧本写得不咋的,因为很多台词都很伪,情节非常狗血,许多细节也没交代清楚,感觉很多东西莫名其妙。
整个故事几乎是从电影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从王生救下了九霄美狐马上跳到了几个月后,受佩蓉所托的庞勇来到城中找寻挖心事件的真相。然后就是针锋相对,栽赃陷害什么的。另外,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摄影手法。
而且它把恐怖气氛淡化了很多,不仅一点都不吓人,还老是出现一些“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这种烂台词(我记得这句台词讲了三次,一次小唯,一次佩蓉,一次庞勇,不完全一样不过是一个意思),搞得整部电影有点四不像的感觉,即不恐怖,也不魔幻。就是一伪得要死的古装爱情电影……而且对于感情的描述非常不到位,比如王生和佩蓉以及庞勇的三角恋,还有王生对于小唯的感觉,非常模糊。

不过,根据我看过的剧照,这个上映版的《画皮》应该是经过了大量的删减,所以说不定问题出在广电总局的那些剪刀手身上。举个例子,莱特利斯科特的《天国王朝》,经制片公司剪辑后,上映时看起来惨不忍睹,结果后来DVD发行,他自己亲自操刀剪辑,导演剪辑版的《天国王朝》反倒博得众人交口称赞(我没看过DVD版,不好说),所以,剪辑如何对于一部电影的影响真的很大。如果再回忆一下在中国上映的《特洛伊》,被中国广电剪辑之后,情节都不连贯了,你说他们是个什么破烂水准?虽然《特洛伊》影片本身质量就只有这么好,但是你也没必要把人家毁得这么彻底吧?所以,我觉得《画皮》情节不完整交代不清楚,可能不能怪在导演和制片人的身上。
反正看完了电影出来,我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反倒是放电影之前放的那段预告片更让我激动——动作片!!!是个人就应该知道我热爱动作片!安吉莉娜茱莉!我一定要上电影院看《Wanted》,虽然那个CG做得太过让整个电影显得很伪(《骇客帝国》把动作片推向了CG的极致。太伪了。)……不过我还是对动作片有爱。强烈呼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肉搏型动作片重出江湖!

一直很懒惰。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吧囧。
最近想要投入精力的是单词和听力,首先就是我的词汇量太小了,再就是现在耳机到手一切好说。

没怎么更新博客了,因为最近疏于上网。
继续去下BBC了。

其实这个标题没什么意义囧


就是说说而已。


很久没上COS王国了,今天突发奇想就去逛了。不过没什么太惊艳的COS……我比较喜欢有美人的团。嗯哼,其实我还蛮喜欢“镇祭”的,虽然我总是怀疑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囧。觉得AB君cos的罗洁爱儿(天使禁猎区)还不错,造型和感觉都很好,虽然AB君那双眼睛不像,但好歹也是美人一只。啊哈,他是镇祭里我比较偏爱的一个coser了。不过我看过的一个日本的团,做的这套cos更胜一筹。那个HLL的哟~罗洁爱儿那个艳哟~


强烈推荐的是武汉的“Floyd公社”的《毒伯爵该隐》,实在是中国的cosplay极少这么华丽逼真。而且有几个coser和角色之间的长相和气质也很贴近,非常非常完美的cos。尤其是那个变态医生吉贝尔,那哪是cosplay,简直就是真人!!!激萌~握拳!那张脸,那神情那气质……话说我不是在原作漫画中相当讨厌这个角色的么?不管了!
背景服装等等都很华丽~强推!目前来说,Floyd公社是我最喜欢的团了。不过全团的正式作品不多哈(不像镇祭,经常出外景额)。Floyd公社的美人们哈,不要磨我这么久~NANA的正式cos还有多久才出哈?!
想要看看他们的cos的请从下面入~
Floyd公社 博客入

嗯哼,大概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有Google依赖症。
去“可能吧”看了博主写的《Google依赖症及使用Google服务的10大原因》,突然想自己写写自己的Google依赖症...
1.每次上网,第一件事是打开Gmail查看邮件
2.接着点击左上角的web,然后进入Google搜索页。状态为已登录,所以再点右上角的“我的帐户”进入我的产品列表。
3.然后在我的产品(一共十八个,其实还有更多比如图书搜索没显示出来)中选择自己想要查看的,基本上回第一个选择博客
4.查看Analytics里我的博客点击量
5.去reader看看最近Google有什么新动态
6.GT几乎是必上,不过那只限于家中
7.浏览网页时,如果有一些内容想保存下来,选择Google笔记本,不过那也是在使用FF的前提下,因为笔记本就在浏览器窗口的右下角,方便得很。
8.如果不是在家,出现上面的情况时,选择用Google文件存放我想要保存的资料,不过说实话,文件和非被我同步了的FF浏览器下的笔记本,都得重新开一个页面,根本没什么区别。
9.如果有什么紧要的事,Google日历是最方便不过的,尤其对于我这种健忘的人来说。只要在日历上添加了活动,再选择SMS,一切OK,Google会给我发短信。等着收吧。除非你忘了在日历上添加活动。
10.网上论坛。嗯,虽然百度上比较人气,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Google groups的某些论坛,比如open social
11.浏览器同步。我在家里的FF并没有同步,毕竟我不能保证我妈会不会有天突然用我的FF,我可不想让她看到些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在家里电脑的FF上安装Google工具条,万一被我娘误点开了额……不过其实我并没有让浏览器记住密码,问题不大)。这是个人隐私问题,自己用的话当然很好,但是如果电脑是家人共用,不要告诉我你对每次打开浏览器都弹出的上次浏览网页的提示(不是FF偶尔出现的“您上次浏览的网页被意外关闭”的信息,而是每次打开浏览器时,真的弹出上次浏览的网址额)一点都不在意。
12.事实上我不是经常使用iGoogle,不过这不妨碍我每次兴致勃勃地打开它阅读新闻并且乐此不疲地尝试各种艺术家主题。
13.orkut上,除了那些巴西人(囧,orkut是巴西人的天下),其余的大部分是Google迷,所以在orkut上,总是能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虽然,中国的人真的不多。
14.pagecreater现在不怎么用了,因为我把链接都放在博客里了
15.picasa,我的最爱之一。与Google其他产品以及picasa软件联合起来,用起来非常方便。
16.快讯其实也是我一直推广的Google产品之一。我定制了LP的快讯,虽然经常重复,而且结果并不是很准确,但是它至少是一个不错的消息来源渠道。
17.Google Maps,我只是用来查询公交路线等,如果想要驾车出游,它也会提供最短路线。虽然我更喜欢Earth,不过maps是实用的,而Earth是用来给你看着消遣的。
18.生活搜索。啊,这个我用过好几次,都是用来搜索食物,它会给你各个城市的某个菜式的价格和餐馆地址以及联系方式,还有该餐馆的推荐菜式。
19.图片搜索。虽然百度搜索图片比Google快,但是是个人都知道,百度速度快的原因是,百度是在盗链图片而不是像Google一样展示图片来源的整个网页。
17.最好的功能当然要放在最后。Google的搜索功能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比百度强,不只是说说而已。根据中国某些机构的盲测,用户也更认可Google的搜索结果。


暂时只说这么多额。

终于下订单了囧。我真是一个很会败家的人...所有的耳机全都坏了,手机后面的盖摔松了扣不上,CD机现在已经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等着我的MP4什么时候摔报销...
用我那副濒临死亡边缘的飞利浦耳机挣扎着听了一个月以后,委托LMC替我买了期待已久的PX200。黑色的比白色的便宜一百块,但是白色的比较好看,所以趁着手头还有点钱,买白色的。上图~我漂亮的耳机XD(虽然还没到手):
 
嗯嗯,实际上PX200在森海塞尔的耳机里算是低端的了囧。但是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着也比街上几十块钱一副的假SONY要强吧……话说,我家的电脑上插的就是那假SONY,不知道几十块钱买的囧。什么时候还是去给家里买副好耳机,不过应该不会买森海的,便宜的太丑,好看点的太贵……我是无产阶级。
PX200特别讨我欢心的一点就是眼镜盒设计。我特别喜欢配有盒子的耳机,比如我的那副飞利浦,就有一个小巧精致的银灰色耳机盒。但是……PX200分两种包装,有一种是小布袋的。如果买来,发现我的包装是布袋版的,我就……唉。
下图:大爱的小眼镜盒~
  
近图:实话说我担心没用多久耳机贴着耳朵的部分会变色。毕竟是白色的么。也许当初就该买黑色的囧。不会我要再买一副吧……现在严肃考虑增加一副插入式耳塞,上课使用XD~
  
唔,真的很漂亮对吧。卓越是亚马逊的,应该不会有假货吧……不过真的挺便宜的,398,比森海塞尔专柜报价499低了整整一百。现在卓越搞活动,不收运费哟~大家尽量去买重的东西吧啊哈哈哈哈~我真是太XE了。话说回来我这副耳机应该挺重的。至少看起来如此。
  
越看越好看……我疯了。据说很紧,我的脑袋本来就大囧。到时候会不会夹得疼啊...而且我还打了那么多耳洞。LMC,到手以后你多用用,就当帮我煲机,顺便把它戴松一点...你的脑袋比我只大不小~
唉~看来看去还是觉得漂亮。我囧。
 
我的CD机啊。现在手头没有足够的钱再买一个(私房钱只有几百块了囧...大概就能买个比较好一点的步步高CD机……恶寒。才不要,国产货太囧了)……其实,我也在偷偷看索尼的CD机。没钱啊!!!还是把我那个松下的修修,继续用吧,额。

Like never before.Like never again.

在facebook上看见牛给耐钩拍的广告,很喜欢上面的广告语。我不知道很多人是以什么心态来看待牛今年的低迷,大满贯赛事至今颗粒未收,奥运也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布雷克打败。甚至曾经说过已经找不出任何方法来打败牛的罗迪克,也终止了自己对牛的十二连败。而就在奥运会的第十天,牛持续237周的世界第一头衔也拱手让人;我想牛并不介意“第一”宝座的失去,但是,连续争夺澳网、法网、温网冠军的失利,还有没能得到他一直渴望为祖国拿到的奥运男单金牌的打击,一定让他的这个赛季末尾的这段日子更加难熬。在大学里上学,没能经常观看比赛,所以对于牛这个赛季表现得到底如何,我也说不好,但是,我期待牛重新振作,我说过,历史只会记录数字,而活着的人,只铭记传奇。Never before;Never again.




今天和LMC在岳阳乱转悠,居然找到了传说中的三毛烧烤炮台山总店囧。就是百盛与新华书店之间的那个正对着医院的宽阔路口里下去,右手边的第一个比较大的下坡处,很显眼的“三毛烧烤总店”...话说我只在另外两家三毛分店吃过,传说中最好吃的总店啊!!!下次一定要敲诈我娘一笔,反正她都带我吃过那么多次夜宵了XD~
今天去学校转悠,终于看见我们的寝室楼盖好了囧。不过看外面,结构似乎不同于我们去看过的旅游系寝室,希望我们的比她们的大一点囧...不过看起来不可能。还有一个好消息~5路公交换新车了!!!终于摆脱肮脏破旧的样子了~等你们一个个从家乡回学校,搭公交时就会看到了XD~
回四中吃了顿干挑!还是四中前门的干挑好吃,我吃了那么多家湘阴面馆,说的绝不会错哦,有时间大家一定要去尝尝。


今天在豆瓣上,被人嚷嚷要退组囧。不过那人真的太过激了,容不得一点异见,我又不是只删了她一个人的发言,连我自己的我也删了好几条,别人的也删了,偏偏就她喊着要退组又没见她退。Nuts 2 her,我还是继续我的铁腕管理方式,要是在小组里吵得我心烦了,她不用自己退,我直接把她踢了。反正我当了这么久的组长、管理员,还没试过踢人的滋味呢XD...我真是太XE了囧。不过今天居然被大师兄称赞“善良”,我...真是头一次。我很善良么?我很XE的好不好。想起加菲猫的名言:“嘘~不要告诉他们我做了好事,这会破坏我形象的。”


今天很开心~虽然没看成电影。好莱坞的编剧大罢工对于我们这些影迷的影响终于在每年最热闹今年却分外冷清的暑期档表现出来...

事实上我喜欢的人很少。
现在来说也只能想起两个人,LMC和凉。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话痨,不过,越是面对熟悉亲近的人,我的话越少,有时甚至接近沉默。
和LMC就是这样,LMC你不要说你从没注意过我俩一块时总是你在说个不停啊~
觉得自己特别信任LMC,没有别的原因,好像就是,只有这一个人能了解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的。
要知道,我可是从没邀请过朋友上我家,因为我喜欢给人看表象,我和别人分享心情和喜好,但是从不表露思想和真实。我不会对家里人展现我在学校的一面,就像,我对学校里的人从不展现我在其他方面的生活一样。所以,LMC你作为第一个上我家的人,一定要觉得十分地荣幸!我现在最信任的人就是你了。因为我们有共同点,却没有矛盾面,完全不冲突的感觉真不错,尤其是对于我这个爆性子。
还是那句话,你要觉得非常荣幸哦,因为你是我现在最喜欢的人XD~

小凉我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喜欢你的名字,天阶夜色凉如水,而且总是觉得你特别的可爱...虽然你比我小不了几岁。
虽说人家都认为豆瓣是个很小资的网站,但是我却很喜欢,因为在豆瓣上认识的人都让我觉得很舒服。总是有那么一些共同点,那种很安静平和的对话,让我觉得这世界上一切都很美好。
认识了不少人,联系很多,比如大师兄,比如Racy,比如跳房子。但是还是最喜欢小凉,因为和他们聊,有时候总会觉得累,无趣得很,但是和凉却不会。简简单单的对话,平静却不会平淡。
我一直很喜欢你的文字,博客什么的。很想看你的文,但是都没有机会。虽然我的《Pretenders》才刚开一个头,有时候也会不想再写下去了,但是,总是想着,我想给凉看看我写的东西,才会一直努力地想啊想,想要把单薄的内容填充起来,想要写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想要写出更好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对文字的感觉很相似,不是说写作风格或者是读书偏好,而是,我们都看文,用随便的眼光看文,但是用独属于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和评判文字。乱七八糟什么都看,喜不喜欢靠直觉。都喜欢写文,但是好像都是异想天开却无法坚持的人。
看你的博里说,你要在图书城开书店?开张的时候记得通知我,我去那里捧捧场,顺便买几本书。

终于回来了囧
在河北过了快一个月,没有上网
感觉自己都成了野蛮人
离开Google真是活不下去了
还有我的《死神》连载,《天神右翼》连载,《月上重火》连载,《顾曲》连载
果然,一回来,发现短短的一个月
《月上重火》居然连载了八十多章...
纸头你的速度真是神乎其神,堪称劳模
回来了打开邮箱,结果有一百四十多封邮件,看得我晕头转向
小凉不好意思啦~一直没上线,所以都没看到你的留言。
GT和豆瓣上都有十几个朋友邀请
结果我跟上火星转了一圈似的
N久之后才回复,囧死了。
博客也这么久没更新,感觉都要长草了XD
所以今天来更新一下!!!
我回来了!


话说看耽美文,我认识的人中只有我一个,所以一直是自己摸索着看的,三天两头雷一雷,真是囧囧更坚强啊但是,虽然大部分的文我都可以接受了,还是有十大雷区,看一次雷一次囧:

最雷平胸受,除了没胸部,不能生孩子,TM完全就是一女人,恶寒。弱柳扶风,还动不动就梨花带雨的,人家林妹妹还有点傲气,那些个平胸受,不管遇见什么,只是哭,自己啥事都不做,等着人家来保护,看得我真是,一股寒气从脚心窜到头皮,全身都冻麻了,鸡皮疙瘩集体起立敬礼。话说我每次看到平胸受,都有拽着他们的头发一路拖到大马路上,赏两个耳光踹几脚,然后掐住他们脖子问“你TM到底是不是个男人?”的冲动对于我来说,平胸受绝对是耽美里最罪恶的存在

其次是小白受。在某些人眼里小白受等于天真单纯没心机,在我眼里,小白受就等同于弱智。人家说啥就信啥,每天基本上就想着好吃的好玩的,懵懵懂懂莽莽撞撞,闯了祸跟小孩子似的往保护伞下一躲,动不动就发小脾气气鼓鼓的,一点糖果点心哄哄就好,自己惹人家生气了就撒个娇蹭一蹭,美名其曰“可爱”,我看了只想拿把大砍刀在桌上一通剁,然后悲愤地仰天大呼“老天爷呀,这是什么世道啊!!!怎么有这么没用的男人?!!”

然后是NP。我想起了《天籁纸鸢》里的复语欢,这小子女人男人一共娶了13个,结果最后还不是说了一句“一生只爱一人,是绝对的真理”,守着他家鸣见一起过下半辈子;这个才现实,我就想知道那一攻多受或者一受多攻的到底怎么过日子?这轮得过来么?会肾亏的说。我觉得像《写意风流》《凤霸天下》《穿越之万受无疆》已经够多了,没想到上次看到一文,居然是12P,我只能说那个太强了,我接受不了,还是一对一好,乖乖转身回家,不看

宫廷文。刚开始对这个题材的文不反感,只是这种文真是泛滥成灾,看着各种阴谋诡计勾心斗角,我还是觉得仗剑天涯快意恩仇的更适合我而且攻方基本上都是皇上,然后,我很无奈地看着我们的女同胞,包括宫女妃嫔以及太后甚至太皇太后,变身成超级大恶人,勾结宦官侍卫臣子什么的,共同迫害无辜的主角一哭二闹三上吊,栽赃,陷害,下毒,刺杀,然后我终于清楚的意识到,原来,女人都是坏人真是囧啊。你就说着宫廷文看着有意思么?况且我极其讨厌象皇帝那样气势凌人位高权重的男人

穿越文。说实话我最喜欢的几篇文都是穿越文,比如《花容天下》《写意风流》《伍三思》《笑忘书》等等等等,但是我实在看腻了这种类型的文。起因基本上都是车祸,撞死了再醒来就到了古代。稍微新意一点的,就是淹死或者是吃了枪子,反正基本上一醒来,全都变成了美人,还都是男的(不管你本来是男是女)。MS《花容天下》是打雷穿越的?囧,反正都是穿越么。而且穿越过来的人,不是命特别好就是命特别不好,要么就是什么王公贵族当朝大臣的家眷,要么就是什么富商啊武林名门之后,反正就是能遇到贵人,管它命好不好。就是最倒霉的林宇凰,穿越到一个小破村子里跟着三个名声不好的老头子学武,最后还不是遇到了“冠世美人,武霸天下”的重火宫宫主重莲。这种文看多了,就会觉得满世界的人都可以穿越,TM都走狗屎运呢。

年下攻。话说我大爱年上,所以自然而然讨厌年下。尤其是当一些年下攻的小受还是平胸型的时候,我就想摔MP4。没什么太多说的,就是讨厌年下。

H。我觉得耽美与高H文的关系就像电影和A片的关系。你不管看什么片子,动作的爱情的文艺的战争的,很多都有限制级镜头,反正我从小学开始看好莱坞电影,早就习惯了两个人在那里XXOO,麻木了,看了就过去,不放在心上,因为H片段是有剧情需要(现在也许不是),H是为了剧情服务的;A片就不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H,剧情是为了H服务的,所以它的内容一般很浅薄,能H 就行,所以剧情里都是漏洞(实际上除了《本能》我没看过A片囧。但是电影论坛里看过一些介绍,感觉上都是这样的)。我看耽美就是喜欢看故事矛盾冲突,什么情节都没有从头搞到尾,我晕,那我还不如看GV。嗯,其实在同人女中我算很纯洁的了囧,还没看过GV,只是在youtube上看了一些男男接吻的视频XD

诱受。对于诱受,我的一贯看法就是三个字,狐狸精。大男人一个,整那么媚气那么风骚干什么,你不如直接做女人,完美职业推荐老鸨。我最讨厌不像男人的男人。

SM。我对于SM不是很反感,至少我觉得《活着就是恶心》很不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耽美文之一。但是其他的SM文我都很不喜欢。因为我不喜欢看那些折磨人的东西,穿孔上环鞭笞等等,我觉得这样子能培养出爱情TM是扯淡。

调教文。虽然很多同人女腐女都声称不会把直男掰弯,不过从调教文的数量来看,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好这一口。我觉得在爱情中性别不是天经地义的,爱的对象是人,不是性别,若真是爱上同性了,根本不用调教,要是真是个直的,你强行把他掰弯了有什么意思?

以上就是我的耽美文十大雷区话说,其实还有一点也很雷,不过和情节无关,就是那些个作者的用词真是极尽艳丽绮糜之能事,而且大部分都千篇一律,没什么吸引人的,那些个用词稍新一点的,却太过造作,追求奇巧不成,反倒是匠气十足,用词有待推敲哟嗯,我喜欢《伍三思》就是喜欢赫连春水的文风,干净整洁,不堆砌,反倒显出一股清新秀雅之气。

2008/7/18

点名...

被小凉点了名囧
不知道点名游戏规则的童鞋请自己Google,我懒得解释...

俺先来点名:一一,sugar,瑾瑾,徐,十三姨,11,瓶子兄,Daniel宾

————————俺是答题的分割线——————————
1.你觉得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答:不再执迷于过去的错误。

2.认为要怎样两个人才能走到天长地久?
答:把应该说明白的说明白,不应该说明白的闭紧嘴巴啥都不说

3.如果你最想见到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做什么,说什么?
答:你怎么会在这里?

4.你最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答:意大利佛罗伦萨。因为文艺复兴、美第奇家族和雪莱的《西风颂》。

5.你有什么怪癖?
答:喜欢研究锅碗瓢盆。

6.你觉得这世界公平吗?
答:公平。因为没有人可以得到一切。

7.说出点你名的人的三个优点(不可删除题)
答:很可爱!!!非常可爱!!!还有,名字很好听,大爱~(这题我真的回答得很严肃。)

8.你有熬夜的习惯吗?
答:没有,虽然基本上都是凌晨2:30以后睡囧

9.你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
答:天妇罗。因为卡卡西喜欢,我从字面上完全猜不出它是什么囧。

10.夏天到底是让人烦恼还是让人开心?
答:夏天让我想杀人,你说是烦恼还是开心!!!

11.你现在最想拥有的是什么?
答:Google的T恤。

12.除了爱你的人之外,还会同时爱上其他人么?
答:除了自己,没爱过别人,不知道。

13.最近一部把你弄哭了的电影是什么?
答:看电影从不哭。

14.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呢?
答:如果有谁知道方法,请告诉我囧

15.要是有哆啦A梦,你会向它要那样产品,为什么?
答:它自己。什么都有了么不就。

16.你最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
答:感觉对的。

17.给你一个实现愿望的机会,你会想要实现什么愿望?
答:去哈利的那个世界,进霍格沃茨魔法与巫术学校的拉文克劳学院。

18.相信命运么,为什么?
答:相信。因为这样世界才会比较有趣。

19.如果可以穿越,你要穿越成男还是女,要NP还是一对一,为什么?
答:这是谁出的,一看就知道是我的同行啊...
穿越成女,因为突然变成男的就很怪异。不要NP,人多了我没那个精力去糊弄。

20.今天星期几?
答:星期六。小凉你真是太没有出题的天份了囧,这么恶的题目...

增加问题:
打雷的时候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俺是答题完毕的分割线————————————

小凉,我很辛苦地答完了囧...

被点到的童鞋们,请在自己的博客或者任何校内日记QQ空间等任何一个地方答完了题,再给我的这篇博文留言,留下链接,我去验收XDDD

The Fringe Benefits of Fail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Copyright June 2008

As prepared for delivery

President Faust, members of the Harvard Corporation and the Board of Overseers, members of the faculty, proud parents, and, above all, graduates,

The first thing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ank you.' Not only has Harvard given me an extraordinary honour, but the weeks of fear and nausea I've experienced at the thought of giving this commencement address have made me lose weight. A win-win situation! Now all I have to do is take deep breaths, squint at the red banners and fool myself into believing I am at the world's best-educated Harry Potter convention.

Delivering a commencement address i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r so I thought until I cast my mind back to my own graduation. The commencement speaker that day was the distinguished British philosopher Baroness Mary Warnock. Reflecting on her speech has helped me enormously in writing this one, because it turns out that I can't remember a single word she said. This liberating discovery enables me to proceed without any fear that I might inadvertently influence you to abandon promising careers in business, law or politics for the giddy delights of becoming a gay wizard.

You see? If all you remember in years to come is the 'gay wizard' joke, I've still come out ahead of Baroness Mary Warnock. Achievable goal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personal improvement.

Actually, I have wracked my mind and heart for what I ought to say to you today. I have asked myself what I wish I had known at my own graduation, and what important lessons I have learned in the 21 years that has expired between that day and this.

I have come up with two answers. On this wonderful day when we are gathered together to celebrate your academic success, I have decided to talk to you about the benefits of failure. And as you stand on the threshold of what is sometimes called 'real life', I want to extol the crucial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These might seem quixotic or paradoxical choices, but please bear with me.

Looking back at the 21-year-old that I was at graduation, is a slightly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 for the 42-year-old that she has become. Half my lifetime ago, I was striking an uneasy balance between the ambition I had for myself, and what those closest to me expected of me.

I was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I wanted to do, ever, was to write novels. However, my parents, both of whom came from impoverished backgrounds and neither of whom had been to college, took the view that my overactive imagination was an amusing personal quirk that could never pay a mortgage, or secure a pension.

They had hoped that I would take a vocational degree; I wanted to study English Literature. A compromise was reached that in retrospect satisfied nobody, and I went up to study Modern Languages. Hardly had my parents' car rounded the corner at the end of the road than I ditched German and scuttled off down the Classics corridor.

I cannot remember telling my parents that I was studying Classics; they might well have foun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on graduation day. Of all subjects on this planet, I think they would have been hard put to name one less useful than Greek mythology when it came to securing the keys to an executive bathroom.

I would like to make it clear, in parenthesis, that I do not blame my parents for their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n expiry date on blaming your parents for steering you in the wrong direction; the moment you are old enough to take the wheel, responsibility lies with you. What is more, I cannot criticise my parents for hoping that I would never experience poverty. They had been poor themselves, and I have since been poor, and I quite agree with them that it is not an ennobling experience. Poverty entails fear, and stress, and sometimes depression; it means a thousand petty humiliations and hardships. Climbing out of poverty by your own efforts, that is indeed something on which to pride yourself, but poverty itself is romanticised only by fools.

What I feared most for myself at your age was not poverty, but failure.

At your age, in spite of a distinct lack of motivation at university, where I had spent far too long in the coffee bar writing stories, and far too little time at lectures, I had a knack for passing examinations, and that, for years, had been the measure of success in my life and that of my peers.

I am not dull enough to suppose that because you are young, gifted and well-educated, you have never known hardship or heartbreak. Talent and intelligence never yet inoculated anyone against the caprice of the Fates, and I do not for a moment suppose that everyone here has enjoyed an existence of unruffled privilege and contentment.

However, the fact that you are graduating from Harvard suggests that you are not very well-acquainted with failure. You might be driven by a fear of failure quite as much as a desire for success. Indeed, your conception of failure might not be too far from the average person's idea of success, so high have you already flown academically.

Ultimately, we all have to decide for ourselves what constitutes failure, but the world is quite eager to give you a set of criteria if you let it. So I think it fair to say that by any conventional measure, a mere seven years after my graduation day, I had failed on an epic scale. An exceptionally short-lived marriage had imploded, and I was jobless, a lone parent, and as poor as it is possible to be in modern Britain, without being homeless. The fears my parents had had for me, and that I had had for myself, had both come to pass, and by every usual standard, I was the biggest failure I knew.

Now, I am not going to stand here and tell you that failure is fun. That period of my life was a dark one, and I had no idea that there was going to be what the press has since represented as a kind of fairy tale resolution. I had no idea how far the tunnel extended, and for a long time, any light at the end of it was a hope rather than a reality.

So why do I talk about the benefits of failure? Simply because failure meant a stripping away of the inessential. I stopped pretending to myself that I was anything other than what I was, and began to direct all my energy into finishing the only work that mattered to me. Had I really succeeded at anything else, I might never have found the determination to succeed in the one arena I believed I truly belonged. I was set free, because my greatest fear had already been realised, and I was still alive, and I still had a daughter whom I adored, and I had an old typewriter and a big idea. And so rock bottom became the solid foundation on which I rebuilt my life.

You might never fail on the scale I did, but some failure in life is inevitable. It is impossible to live without failing at something, unless you live so cautiously that you might as well not have lived at all – in which case, you fail by default.

Failure gave me an inner security that I had never attained by passing examinations. Failure taught me things about myself that I could have learned no other way. I discovered that I had a strong will, and more discipline than I had suspected; I also found out that I had friends whose value was truly above rubies.

The knowledge that you have emerged wiser and stronger from setbacks means that you are, ever after, secure in your ability to survive. You will never truly know yourself, or the strength of your relationships, until both have been tested by adversity. Such knowledge is a true gift, for all that it is painfully won, and it has been worth more to me than any qualification I ever earned.

Given a time machine or a Time Turner, I would tell my 21-year-old self that personal happiness lies in knowing that life is not a check-list of acquisition or achievement. Your qualifications, your CV, are not your life, though you will meet many people of my age and older who confuse the two. Life is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and beyond anyone's total control, and the humility to know that will enable you to survive its vicissitudes.

You might think that I chose my second theme,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because of the part it played in rebuilding my life, but that is not wholly so. Though I will defend the value of bedtime stories to my last gasp, I have learned to value imagination in a much broader sense. Imagination is not only the uniquely human capacity to envision that which is not, and therefore the fount of all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In its arguably most transformative and revelatory capacity, it is the power that enables us to empathise with humans whose experiences we have never shared.

One of the greatest formative experiences of my life preceded Harry Potter, though it informed much of what I subsequently wrote in those books. This revelation came in the form of one of my earliest day jobs. Though I was sloping off to write stories during my lunch hours, I paid the rent in my early 20s by working in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at Amnesty International's headquarters in London.

There in my little office I read hastily scribbled letters smuggled out of totalitarian regimes by men and women who were risking imprisonment to inform the outside world of what was happening to them. I saw photographs of those who had disappeared without trace, sent to Amnesty by their desperate families and friends. I read the testimony of torture victims and saw pictures of their injuries. I opened handwritten, eye-witness accounts of summary trials and executions, of kidnappings and rapes.

Many of my co-workers were ex-political prisoners, people who had been displaced from their homes, or fled into exile, because they had the temer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of their government. Visitors to our office included those who had come to give information, or to try and find out what had happened to those they had been forced to leave behind.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African torture victim, a young man no older than I was at the time, who had become mentally ill after all he had endured in his homeland. He trembled uncontrollably as he spoke into a video camera about the brutality inflicted upon him. He was a foot taller than I was, and seemed as fragile as a child. I was given the job of escorting him to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afterwards, and this man whose life had been shattered by cruelty took my hand with exquisite courtesy, and wished me future happiness.

And as long as I live I shall remember walking along an empty corridor and suddenly hearing, from behind a closed door, a scream of pain and horror such as I have never heard since. The door opened, and the researcher poked out her head and told me to run and make a hot drink for the young man sitting with her. She had just given him the news that in retaliation for his own outspokenness against his country's regime, his mother had been seized and executed.

Every day of my working week in my early 20s I was reminded how incredibly fortunate I was, to live in a country with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government, where legal representation and a public trial were the rights of everyone.

Every day, I saw more evidence about the evils humankind will inflict on their fellow humans, to gain or maintain power. I began to have nightmares, literal nightmares, about some of the things I saw, heard and read.

And yet I also learned more about human goodness at Amnesty International than I had ever known before.

Amnesty mobilises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have never been tortured or imprisoned for their beliefs to act on behalf of those who have. The power of human empathy, leading to collective action, saves lives, and frees prisoners. Ordinary people, whose personal well-being and security are assured, join together in huge numbers to save people they do not know, and will never meet. My small participation in that process was one of the most humbling and inspiring experiences of my life.

Unlike any other creature on this planet, humans can learn and understand, without having experienced. They can think themselves into other people's minds, imagine themselves into other people's places.

Of course, this is a power, like my brand of fictional magic, that is morally neutral. One might use such an ability to manipulate, or control, just as much as to understand or sympathise.

And many prefer not to exercise their imaginations at all. They choose to remain comfortably within the bounds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never troubling to wonder how it would feel to have been born other than they are. They can refuse to hear screams or to peer inside cages; they can close their minds and hearts to any suffering that does not touch them personally; they can refuse to know.

I might be tempted to envy people who can live that way, except that I do not think they have any fewer nightmares than I do. Choosing to live in narrow spaces can lead to a form of mental agoraphobia, and that brings its own terrors. I think the wilfully unimaginative see more monsters. They are often more afraid.

What is more, those who choose not to empathise may enable real monsters. For without ever committing an act of outright evil ourselves, we collude with it, through our own apathy.

One of the many things I learned at the end of that Classics corridor down which I ventured at the age of 18, in search of something I could not then define, was this, written by the Greek author Plutarch: What we achieve inwardly will change outer reality.

That is an astonishing statement and yet proven a thousand times every day of our lives. It expresses, in part, our inescapable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e fact that we touch other people's lives simply by existing.

But how much more are you, Harvard graduates of 2008, likely to touch other people's lives? Your intelligence, your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e education you have earned and received, give you unique status, and unique responsibilities. Even your nationality sets you apart. The great majority of you belong to the world's only remaining superpower. The way you vote, the way you live, the way you protest, the pressure you bring to bear on your government, has an impact way beyond your borders. That is your privilege, and your burden.

If you choose to use your status and influence to raise your voice on behalf of those who have no voice; if you choose to identify not only with the powerful, but with the powerless; if you retain the ability to imagine yourself into the lives of those who do not have your advantages, then it will not only be your proud families who celebrate your existence, but thousands and millions of people whose reality you have helped transform for the better. We do not need magic to change the world, we carry all the power we need inside ourselves already: we have the power to imagine better.

I am nearly finished. I have one last hope for you, which is something that I already had at 21. The friends with whom I sat on graduation day have been my friends for life. They are my children's godparents, the people to whom I've been able to turn in times of trouble, friends who have been kind enough not to sue me when I've used their names for Death Eaters. At our graduation we were bound by enormous affection, by our shared experience of a time that could never come again, and, of course, by the knowledge that we held certain photographic evidence that would be exceptionally valuable if any of us ran for Prime Minister.

So today, I can wish you nothing better than similar friendships. And tomorrow, I hope that even if you remember not a single word of mine, you remember those of Seneca, another of those old Romans I met when I fled down the Classics corridor, in retreat from career ladders, in search of ancient wisdom:

As is a tale, so is life: not how long it is, but how good it is, is what matters.

I wish you all very good lives.

Thank you very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