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的影视艺术鉴赏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田壮壮的《蓝风筝》,于是电影作为我生活中曾经最重要的一部分,突然之间又回到了我的脑子里,还不厌其烦地绕个不停,迫使我不得不写下一些东西。
对于艺术我是相当没有领悟力的那一类,但也许电影除外——而且我认为原因不过是我看了多年的电影。对于看电影我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幼儿园,那时似乎看的都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经典译制片。我爸是典型的影迷,还是特别不挑剔的那种,除了爱情片,他什么都看。大概我从来不爱看爱情片的观影口味就是受了他的影响。那时看了些什么电影我是完全不记得了,但是那种纯粹的满足感难以忘记。到后来小学,家里买了VCD机之后,我看电影的劲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暑假的时候,每天都在看,少的时候一天四部,多的时候一天八部,看到整个人都是晕乎乎的。那个年代的好莱坞流行的是动作片和科幻片,于是我的记忆中全部都是枪支炮弹肉搏飞车,还有各种各样的飞船和激光武器。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有不少影片我看了重复的,不然哪来那么多的彗星撞地球(有一部我特别有印象,比科幻片更写实一些,聚焦在地球上的人类而非太空中忙着拯救人类的英雄身上,颇有点类似于《Deep Impact》)。就是在那些疯狂看电影的时间里我喜欢上了Luc Besson的电影,所以《第五元素》是我最有印象的一部电影之一,一年内我就看了五遍,而如果算到现在我看了不下十遍。九十年代是多么奢侈的一段时光,即使它不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但仅仅91年和94年那些伟大的电影就足以在电影史上为其镀上一层金光。1977年5月25日上映的《星球大战》解放了整个好莱坞的想象,也象征着好莱坞的特效工业初生的第一道曙光,在其后的十多年里好莱坞的剧本内越来越丰富,再加上各种电影的技术的提高,让九十年代的电影如此灿烂辉煌。到了今天,到了现在,我却总是处于一种怀疑的态度中。每次看完一部电影,一部好电影,我总会想,它值不值得在电影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它能不能够凭借自身的价值使这一年被所有的影迷铭记。而答案几乎总是否定的。特效越来越好,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剧本却越来越粗糙,让我总是怀疑这些电影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有许多很好的电影能够让我激动,但是我仍然看不出它的价值在哪里——除了特效和导演自我满足式的构图及叙述尝试。比如《罪恶之城》和《斯巴达300勇士》。那都是一些非常棒的电影,我一直乐于向人推荐,但是即使我自己如此地热爱这样的电影,我都无法想象它们会在人们的思想、电影史以及后来的影人的电影理念上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当然这绝不是一部电影应追求的唯一目标,可是在这个世纪过去的这好几年里,好莱坞电影在精神上、艺术价值和创意上却是如此的贫乏,让我不得不失望。
在小学的这几年中我看的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直到上了初中之后,才略有接触法国电影。那时候并不喜欢,因为相对与好莱坞商业片情节的紧凑和激动人心,我看的那些法国片确实寡淡而缓慢了些,不适合我这跳脱的性子。我爸也差不多,除了一些动作片(以德国为主,事实上我爸一直挺喜欢德国的动作片,我就没看出个意思来)和喜剧片(以法国为主),以及如《佐罗》和《虎口脱险》这样的老电影,他基本上是不看任何欧洲片的。我那时真正认真看的法国电影只有一部,就是《碧海蓝天》,冲着Luc Besson的名头逼着自己把它看完了,事实上也没看出个啥东西。不过也就是那段时间,我明白了电影并不是完全等于好莱坞,算是给我的欧洲片观影体验开了个头。
高中的时候,是从高二开始看电影的(高一看漫画和小说去了囧)。大概我当时处在那种精神状态之中,其时刚读完《百年孤独》,之后是《红与黑》,突然有一种无法抑制的狂热,只想着我要看电影我要看电影。然后找来的第一部电影是一直很想看的《小鞋子》,也是我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把Luc Besson的每一部电影都找来看完了。实际上当时我看的电影仍然多数为美国的,尤其是那些表演天才们的电影,如Marlon Brando, Al Pacino, Gary Oldman, Cate Blanchett, Isabelle Adjani等等,全部都让我非常震撼。差不多是到高二末尾的时候,通过电影和胡认识了,于是我们就经常几个小时几个小时的上课写纸条聊电影,喜欢的演员喜欢的表演喜欢的镜头喜欢的情节喜欢的导演……那种沉浸在电影中的喜悦还有找一个适当的人分享这种喜悦的愉快简直就是无法复制的。上高三的时候胡参加了影视编导的培训,每一节课的笔记我们都共同分享。比如说讨论蒙太奇的各种手法,讨论那些著名的长镜头的作用,讨论那些颜色和光线的运用,还有构图手法叙事节奏……记得那时候她看完了《铁皮鼓》之后,带着一种完全的赞美口气和狂热的崇拜向我讲述着里面各种各样的隐喻和象征,直到现在我看到鱼的图案还会想起奥斯卡那不停地吃鱼吃死了的母亲。还有我看完《阿拉伯的劳伦斯》之后,仔细研究那些服装、动作、表情和摄影机位等细节所展示出来的深层次的内容,一起惊叹导演怎么可以把一部电影拍得这么恢宏大气而又细致入微。那是我真正了解电影的开始。我们开始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派别不同的国籍来分类看电影,一起逃课去网吧看同一部电影,激动处还会带着压抑赞美尖叫的表情死命攥紧对方的手(那次把我坐在旁边的老姐吓了一大跳,她就那么看着我俩表情扭曲地扯住对方摇,喉咙里还发出含糊的尖叫。好吧那部电影是《罪恶之城》,拍得实在太酷了!非常令人激动的一部电影,虽然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观看)。那段时间可以贴上许多标签,许多我们现在作为影迷能够引以为豪的标签,如汤姆提克威如法斯宾德如特吕弗如安杰依瓦伊达如基耶夫洛夫斯基如波兰斯基如昆汀如欧容……老实说那些电影能看懂的不多,但是都是如此绝妙的体验,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对于电影有限的了解而看出一些埋藏在画面之下的东西。
在从那之后,从复读到大学,我都极少看电影(老片子不看了,新片子虽然看得少但还算精,一般我觉得长得有烂片潜质的都不看,长得比较绩优股的就考虑考虑……其实只是因为荒废了一段时间后已经无法将那种狂热连接起来了),算起来一个星期都没看得一部。这次的《蓝风筝》却激起了我再看电影的欲望。一部好电影就该如此,而田壮壮也没有让我失望。我才看了一遍,许多细节不曾留意到,但是从题材和象征、隐喻方面来说,我相信其中有比我所看到的更多的值得探究的东西。我已经许久没有过这种仔细研究一部电影的冲动了。
和胡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一直是非常喜欢研究各种隐喻和象征的,这就像是猜迷题,是观众和影人之间一种隐秘的交流,非常令人愉悦。但是某天我在一篇评论上看到一段话,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所做过的那些研究。它的大意是,如果一个镜头中出现了一棵树,在安哲普洛斯的电影中,就会被解读为对于生命的诗意的赞美;在谁的(具体是谁我忘了……)电影中,可能就会被解读为男性生殖崇拜;在戈达尔的电影中,就会被解读为他的某种政治观点。但是这棵树可能仅仅就是一棵树,并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所看到的,所解读出来的内涵,可能只是我们先入为主的评断。这就是“过度解析”。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看到一部值得探究的电影时,总是不轻易去解析,因为我发现我总是会看出那么多东西,而也许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过度解析所造成的错觉。于是我长久地徘徊在这种态度中,不知究竟是简单地去享受一部电影,不去深究其中的意义,还是仔细去体会揣摩每一个细节,尝试解读它们。如果用前一种态度,我觉得对不起这部电影对不起这位导演,但是如果用后一种态度,我总害怕我会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过度解析泥潭,这是自大和愚蠢的危险警告信号。但是有的电影真的让我无法克制想要去解读的冲动,比如《地球废品分装员》还有《蓝风筝》。这种态度我现在仍然无法解决,但是,我不想再因为它而妨碍我欣赏一部电影。也许现在就是我重拾电影的时候了。想起三句有意思的话,来自三位著名的导演,有兴趣的影迷请猜猜吧。
电影是一秒二十四帧的真实。
电影是一秒二十四帧的谎言。
电影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阿司匹林。(记得国产电影《阿司匹林》么?灵感就来源于这句话,说这句话的是女主角最喜欢的导演。也是我的。嘻嘻)
标题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噢我爱有讽刺色彩的喜剧电影)。
《摩登时代》中,有人发明了一种喂人进餐的机器,从头到尾人的手都不用动一下,连擦嘴都能由机器代劳。后来这个机器出毛病了,卓别林就坐在那里被机器“掌嘴”。
好吧我就是听人家说有的饭店里装的马桶是自动冲水的,pee或者poo之后,可以直接走人……
欢迎来到摩登时代。
P.S. 在看《Skins》,于是请自行猜测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吧……因为我看电视剧的时候都是神智不清的,简短点才有可能比较符合人类思维……
今天一上豆瓣,人就给了我一份元宵节礼物,如下:
来自: 豆瓣系统邮件
时间: 2009-02-09 17:58
亲爱的B|牛要振作!澳网失利再启航!组长:
到3月6日豆瓣就成立4周年了,这几年来"关于豆瓣"的页面从未变过。豆瓣把自己定义为发现和分享生活的网站。直到今天,每天用户产生的内容里,99% 依然是围绕读书、电影、音乐、同城和日常生活的讨论。同时,豆瓣作为技术型的web2.0网站,一直致力于"算法改善生活",豆瓣的立身之本,是用算法和 技术规则促进优质内容的产生和传播,使每位用户产生的内容对尽可能多的人有用。我们不善于,也一直试图避免人为干涉用户内容的产生和传播。
豆瓣小组作为一个辅助功能,初衷是对单种书碟评论的补充。小组以圈子和兴趣分享为主旨,而非通用的话题论坛。虽然用户使用小组进行各种类型的发现和互 动,出于对用户的尊重,豆瓣的前三年里我们并没有对小组主题做过多的限制。即便如此,今天十几万个小组里,99%以上仍然是围绕读书、电影、音乐、人际圈 子和生活兴趣为主题的。
豆瓣作为在中国运作的网站,一直尊从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在互联网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是我们长期发展的 必不可少的保障,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内容监管工作豆瓣也一直在认真执行。但时政、意识形态和低俗方面的内容,虽然不到豆瓣每天产生内容里的百分之一,却成为 监管工作里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虽然我们一直全力在做,但这些内容的类型和豆瓣自身"发现生活"的定位相去甚远,人工审核的方式和豆瓣技术为上、用户为上的 运营理想也有很大的冲突。
因为以上的原因,豆瓣在一年前制订社区指导原则的时候,明确把时政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话题作 为全站范围内不欢迎的内容。这些方面的讨论,无论观点、角度、合乎规定于否,都不在豆瓣的服务范围之内。我们希望这种类型的讨论,用户能在豆瓣之外找到更 适当和有效的沟通场所。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针对社区指导原则的沟通没有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少数以此类话题为主要兴趣的用户看到的是封删禁,而不是豆 瓣服务内容的变化。豆瓣对处理过程中因为我们自己的疏忽和沟通的笨拙对用户造成的伤害感到非常愧疚,在这里先跟大家道歉。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国务院新闻办等七部门于近期发起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而目前这个专项行动正向纵深发展。根据反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指导精神, 为了保证小组内容的长期存在且不产生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豆瓣最近对现有小组进行了严格的梳理,解散了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小组,因此对用户产生的不便和伤 害,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我们理解因此离开豆瓣的一部分用户,也祝愿他们能顺利地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服务。被解散小组的组长如需要数据备份或迁移方面的协 助,请和help@douban.com联系。
豆瓣并非一个存在于真空中的网站,我们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亦有自己的 规则和立场。之后豆瓣小组的管理方式也会做相应调整,保证小组的内容在豆瓣的服务范围之内。也请相信和理解,我们所做的这些,最终是为了保证豆瓣99%以 上的用户过去几年生命里的记录能够稳定地存在,不因为1%的用户出现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而消失。这是豆瓣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网站,对用户道义责任的底 线。我们能力有所限、我们实力有所限,不能让百分之百的用户满意,但对其中绝大多数,我们希望尽己所能做得更好。
感谢您,感谢大家,特别是沉默的大多数用户,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理解与支持!
豆瓣
2009年2月9日
我觉得豆瓣的说法很直白。它解释的重点不在于“低俗”,而在于“时政和意识形态”。所谓“反低俗”,不过就是一次大清洗。这么一次“反低俗”,对于我来说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豆瓣,解散了不少小组,而某些小组也被迫改为私密或者半公开。说起来我用豆瓣也有三年多了,这么大规模的删贴和解散小组真是头一回见到。一个晚上收到五六封邮件,通知哪个小组又被解散。虽然豆瓣上乱七八糟的人让我觉得很讨厌,但是我也不喜欢豆瓣这种做法。现在的豆瓣,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用户和管理者互相盯着,不放过一丝风吹草动。而某些小组,如豆瓣名组“当时我就震惊了”红组(已改为私密小组),其组长也被迫置顶通告组员这段时间要注意言辞。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那些所谓的“低俗”小组都平安无事,解散的却是另一些小组。也许这才是“网络反低俗”的实质。我没加入过南周小组,不知道那里的情况怎么样,但是与政治挂钩的,观点比较偏激的小组,基本上全部被解散了。豆瓣的这种做法,比较像blogspot。现在blogspot能够正常访问,但是某些用户的却不行。据传言是谷歌牺牲了一小部分用户权利,换取了大部分用户的权利。至于是哪些用户,我们心知肚明。
我从来不是一个对于政治感兴趣的人,因为我觉得不管你有多么了解政治,你都总是被人玩弄的一个,那是手握权力的人玩的游戏,作为普通人,你连赌资都没有,起什么哄来着。 但是我不关心政治不代表我可以完全漠视它。说实话,我爱中国,但是我不在乎是谁执政。我所要求的,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的完整,是我们自己的历史的传承,就像我有一片地,不管你种的是玉米还是高梁,对于我来说,唯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片地是我的,是我祖祖辈辈耕种并且传给我的。我讨厌政治,因为它是一种肮脏的游戏,而且你无法参与其中,只能看着它上演一幕幕谎言与闹剧。而我们的现状就是,我们对于这幕剧,一直没有评论的权利。“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在天朝老大看来一直是放X。Jason把“反低俗”形容成“焚书坑儒”,虽然夸张了些,但也有些道理。我觉得很可笑的一点就是,他们防狼防虎般地迫不及待想要清洗网络,在国内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他们建立了GFW,阻止我们从外国网络上得到某些方面的信息,屏蔽了那些“不安全”的东西,但是他们却不愿意花时间来做些别的东西。中国的社会问题已经够多了,而他们闲到每天做些“反低俗”的事,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歌颂!三鹿事件刚开始被地方政府隐瞒不报,后来实在掩饰不住了才捅出来,须知整个中国,这样欺上瞒下的事该有多少?!而在这个时候,某些人却试图阻挠那些上访的群众,甚至连出个县城都要到县政府登记身份证号码,标明出城理由,然后开具证明并盖上公章(08年暑假个人真实经历)!我之所以对PARTY还抱着美好的期望,是因为我崇拜周恩来,我相信他的理想和信念,但我现在必须怀疑,那样的理想和信念在这么多年里是不是变了质。在责问和质疑声前面,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怎样抹去这些“不河蟹”的痕迹。须知“访民之口甚于防川”,秦始皇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佐证:“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让民不能言难道就安全了,就能千秋万代?如果说过了数千年,历史又来一个轮回,该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如果事情真的这么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只能印证萧伯纳的那句名言: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no one learns from history。
只图小巧,何以谋大计!
已经渐趋平静了。
真的是失态了,roger失态了,我也失态了,就连温网失利我也只是默默地哭泣,昨晚,竟然哭出声音来了,这于我,实在罕见。像是roger的痛苦隐忍的太深太久,我的崩溃也来的猝不及防。
比赛刚刚输掉的时候,我只是感到刻骨的失望,这本该是roger能够也应该赢得的比赛,他的反手发挥的相当出色,豆子那样拼命打击他的反手, 他都一一回击过去,一击制胜,打得多漂亮。技术上,可以说败在发球,为什么前几场对别人那么优势的发球,遇到豆子,突然就消失了?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面 对纳豆,roger太想赢了,面对这个冠军,roger太渴望了。我简直不能想象他面临的压力,曾经那么多几乎不可复制的荣耀,如今,全都成了他的负累, 他背负的太重太重了。即使,他已经卸下了世界第一的名号,可是球员,球迷,乃至媒体,甚至纳豆自己,都把费德勒当作世界第一在对待,费德勒的一举一动都震 动网坛,却不是已经贵为世界第一的纳达尔,真的好讽刺。
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哭,温网的失利,他也只是力争淡然的笑着,笑得让人心疼。可是昨天,他竟然哭了。本来,他怎么会哭,他用水浇湿了头 发,力图清醒过来,他深呼吸,走到话筒前,他微笑着,以幽默的口吻开口:hi,guys。他痛苦的说道:god,it's killing me。此刻一个男球迷大声喊道:federer,i love you。这一刻,roger泪如雨下,就此崩溃。他哭得简直就像个孩子,全场近两万人,向着这个曾经在这里无限荣光的王者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的敬 意,只是让roger更加无法自制,我简直不敢想,他那一刻有多痛苦。
他为什么会哭,我想他大概终于意识到,费德勒的时代真的即将过去了,而他那样一颗高傲的心,那样不服输的性格,要他突然接受这个,太残 忍。而我呢,我哭得那么厉害,是我心底里有着同样的想法,还有着更深切的悲哀。像费德勒那样打球,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就连球王桑普拉斯本人都不禁要说, 他很想像费德勒那样打一场球,他想知道那样打球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比观看的人更加享受。费德勒,他是这个网坛独一无二的一个,没有人能再像他那样打 球了。力与美完美的结合,脚步如此轻盈灵动,凌厉诡谲的正手,飘逸潇洒的单反,妙到毫巅的发球,一切动作在他身上都转化成了优雅,而这优雅却又如此致命, 一切看似不可能看似很困难的事情,他都似乎易如反掌,别人即使做到也要狼狈不堪的动作,他却仿佛在舞蹈,他创造了艺术网球,那是别人学不来只能欣赏的网球 世界。而如今,网坛的发展不允许费德勒的存在了,甚至不允许能够继承费德勒衣钵的人存在了,上旋弧圈球竟然成了网球发展的方向,这简直是个悲哀。也许不到 五年后,这个网坛上,所有的单反选手完全消声匿迹了,所有选手都固守在底线,站在最远处,互相较着劲对拉上旋球,等着看对方失误。所有能够打出漂亮网球的 人为了奖杯甚至金钱,都不得不改变打法,成为底线磨王,一场三盘比赛也要打上3、4个小时,这样的网球,还能用欣赏来形容么,这样的网坛,又该有多么悲 哀。真的是这样,我还要为费德勒一大哭,我哭他辛辛苦苦缔造的美好的网球,竟然无人传承,那些想要传承的人,却被无情的打压了。
费德勒在08温网之后说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话,that's life。他如此清醒,他知道他有多么与众不同,他也知道他的命运也许已经不在他的手中。一个王者,一个英雄,一个领路人,面临这样的尴尬,还能要他说什么。
豆子是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一个伟大的对手,我庆幸豆子有高尚的人品,庆幸豆子尊重并敬仰着我们的球王,所以败在他手中,我似乎还可以接受,但 我又无法接受,豆子的打法就是防反网球的代表,正如足球,为什么皇马如今如此被人诟病,是因为曾经崇尚攻势足球潇洒灵动的皇马军团,如今堕入了丑陋的防守 反击,连他们自己的球迷都在背离他们。而费德勒的潇洒灵动竟然一次次倒在纳达尔的防守反击下,何其悲哀。更加悲哀的是,这并不只是纳达尔左手上旋对费德勒 单手反拍的制约,而是纳达尔贵为世界第一,依然不得不以追赶者的姿态追赶着费德勒的荣耀,而费德勒,却倒在了自己的荣耀之下。
roger,他的心,他那样一颗王者之心,被无情的摧残了。他还有多少力量,他还有多少信心,才能支撑他继续走下去,他自己还知道么?而 我该有多么骄傲,他是那样一个再辛苦,再劳累,再艰难,也不轻言退赛的费德勒,他是正手反手都潇洒的一塌糊涂的费德勒,他是意志如磐石一样坚定的费德勒, 他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费德勒,即使遍体鳞伤也不低头的费德勒,我哭到哽噎,只是因为我太心疼,心疼我心中的神其实是个孩子,如孩童一般追逐着他单纯的梦想。
roger,我已经不能再多爱他一分一毫了,我把我所有的热爱,我最真挚最强烈的感情,都献给了他,虽然现在的我真的好累啊,可我却依然心存感恩,我感谢上天,让我有幸遇见roger,有幸和他分享了他的网球,见证了他的完美,完美的网球,完美的人格。
roger,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的坚定,我知道你绝不会放弃,不管前方的路是怎样,你永远选择前进,roger,我 配得上做你的追随者。roger,只要你在打,我就看,我的眼睛要一刻不离开你,珍惜你奉献的每一个时刻,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悲伤,这是我的荣耀。 roger,谢谢你。你是我最伟大的英雄。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费德勒吧,作者为jaynadine,授权转载。
我憋了一晚上,还是忍不住!我XX你个OO的解说员,一门心思偏袒纳达尔,纳达尔任费德勒保住了自己的发球局就说是纳达尔不恋战,费德勒任纳达尔保住发球局就说牛太随便,我XX你个OO!!!双方都是为了节省体力你凭什么说得像是纳达尔有策略而牛就是态度不好?!靠的。还有,纳达尔每拿一分就叫“漂亮”,刚开始我还没在意,后来有一局我就注意了,牛发球以后一直左右调动纳达尔,把他调动到右边的边线以后,纳达尔甚至还没接到那个球费德勒就已经跑动到位了,纳达尔回球,牛一个反手把球打到了左边的边线处(还说什么牛的回球都直接回到了纳达尔的拍子下面,你搞清楚纳达尔的不少回球也是这样,送到牛面前给他打的,而且这只能说明预判准确!),纳达尔才刚刚来得及转身,那么漂亮的一球,TM那两个解说员连屁都不放一个,冷场了好几秒。太TM明显地偏袒纳达尔了,每次纳达尔失误就是如下对话“哎呀,可惜呀!纳达尔本来是想XXXXXXX,但是OOOOOOO,所以XXXXXXXXX,不过我们可以看到OOOOOOOOOOO”,不停地给他找理由辩解,牛一个失误就是简单的一句“费德勒一个主动失误”,或者是“纳达尔XXXXXXXXXX,压制住了费德勒,导致费德勒回球出界……”。整个过程中不停地夸纳达尔的跑动能力、体力还有回球的精准度,然后不停地说牛今晚的一发很糟糕很糟糕。X的,纳达尔的一发也经常挂网或者擦网或者出界,最后统计数字也不咋地,才64%,怎么没看见你们说他今晚一发糟糕?纳达尔的双误数字一度超过了牛,你们也是提都不提,怎么跟CCAV的新闻联播一个德行,己方的就只说好的,对方的就光说坏的,就这样还搞个鬼解说!本来牛的状态不佳我就看得很焦心了,再加上这么个烂解说,暴走……
我刚开始看的电视直播,CSPN的解说员看上去更喜欢费德勒,但是她们也会为纳达尔的好球叫好,纳达尔没把握住机会她们也会叫可惜,公正多了。我只是不喜欢她们称呼牛为“球王费德勒”,听上去像是玩足球的,别扭。
啊啊啊啊啊我现在一肚子火没处撒啊!等我心情平复下来以后再继续关注牛吧……而且我昨天晚上做梦居然又梦见了这场比赛,睡觉也不得安宁啊……折磨。
我CAO你个破烂解说员,下次不看新浪直播了,直接去看外国网站的直播。气死我了!
一个多小时前看完了澳网男单决赛的直播,费德勒2:3输给了纳达尔。看到脱力,很难过,感觉一个寒假的好心情就这样没了。不是埋怨牛的表现不好,相反是为了他难过。经过艰难的08年,承受了那么多的质疑,好不容易在澳网有了个好的开始,又在决赛输给了纳达尔,一定相当打击。今天的牛几乎完全不再状态。
还是让我自己安静一下。至少我没哭,比豆瓣小组里的那些还是好些。
Good luck Roger!
看到这个标题的就猜猜我准备写啥吧。
公布答案:Heath Ledger
实际上他并不是我特别偏爱的男演员。但是,他的死却是近几年死去的那些电影演员和大师中最震撼我的。那些大师在我出生很久以前就已经光芒万丈,我一直习惯了去仰视与崇敬,可是Heath Ledger却是在我开始关注电影之后成长起来的,只看见死亡是不会让人那么痛心,因为你没有目睹过辉煌,也就无从比较。看完了他辉煌的全过程,然后再目睹他的陨落,即使我不是他的影迷都万分痛心,更别提那些喜欢他的人。
Heath Ledger在《断背山》之前基本上没有多少出彩的机会,几部烂片几部青春片还有几个小配角。那些电影中我只看了《爱国者》和《凯利党》,所以我打算从我真正认识他的电影《断背山》说起。我喜欢断背山的调调,但是Heath Ledger吸引我的一点却是他的口音。在以前的文章里我说过我喜欢的表演是那种很有激情很有力量能给人带来压迫感的,很明显,他在《断背山》里的表演不是。或许是这个角色的原因,他的表演压抑内敛,偶尔表现出来的那么一点点痛苦会让我觉得窒息。比如说放牧之后他们分道扬镳,Jack开车走了,在后视镜里看着他渐行渐远,却没看到他拐进巷子用拳头狠狠击打墙壁,痛哭失声;他在家里等着Jack来“钓鱼”,沉默而又矛盾地面对着桌上那一堆喝光了的酒瓶;Jack要求他和自己一起去墨西哥,他犹豫着说“如果我们的事情被人发现了,我们就死定了”;当他收到Jack寄来的明信片,寄件人上印着“deceased”的邮戳,然后拨通了Lucy的电话,听见她向他描述Jack的死亡,脑海里浮现出Jack被人暴打至死的画面(实际上Jack死于车祸。Ennis这样想象的原因是因为他父亲曾告诉他人们怎么将同性恋牛仔打死的……大概算是童年阴影);还有最后的那个场景,他打开衣柜,两件挂在一起的衬衫,还有断臂山的照片……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注意过他的表演,可是过了三年多,现在我再回想起来,很多细节都十分清晰,甚至他说话的语调和细微的表情都能记起来,好像在过去的这么三年里默默地沉淀下来了一般。这部电影我只看过一遍,所以至今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他的表演令人难以置信!
在《断背山》之后,我也只看了他三部电影,《格林兄弟》,《卡萨诺瓦》和《蝙蝠侠前传2》。《格林兄弟》我不怎么喜欢,当时也只是为了看Matt Damon。《卡萨诺瓦》说实话我也不喜欢,因为好莱坞拍的名人故事片(因为实在不能说是传记片囧,就用这个别扭名字替代一下了),尤其是外国人物的都有点乱来,比如很让我不齿的《埃及艳后》(把我的偶像拍成这样了!)。而且这部《卡萨诺瓦》的目标很明确,主人公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花花公子兼外交家,再瞧瞧那两张脸,莱杰和西恩娜·米勒(Jude Law的前女友),娱乐片而已,本来就没抱什么期望所以也谈不上失望。
去年一月下旬我一直在火车站一家联通营业厅打寒假工,刚好那天有人买了一份《长江信息报》,我就瞟了一眼娱乐版,当时就有点懵了。第一个反应就是给外教Allen发短信。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沉重,我记得我跟Allen说,I'm not his fan but his death makes me feel really terrible。
《蝙蝠侠》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去关注,差点都忘了里面有Heath Ledger。大概是过了半年之后才看的,因为我真的是看腻了那些漫画英雄。我最喜欢的一部《蝙蝠侠》是我小学时看的《蝙蝠侠与罗宾》,觉得演毒藤女的Uma Thurman漂亮极了。杰克·尼科尔森饰演小丑的那部我也看了,隔了这么多年再看Ledger饰演的小丑,自然有一番比较。我是很多年后才知道以前那一部蝙蝠侠是Tim Burton拍的,可是我觉得那部电影并不算成功。尼科尔森饰演的小丑貌似癫狂,那个肮脏滑腻的下水道,如果没记错还有橡皮鸭子的玩具和一群企鹅,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滑稽效果,看上去一点都不恐怖,也似乎没有什么威胁性。Ledger的小丑则不同。他偏执而又疯狂,把屠戮当作玩乐,他简直毫不在乎无所畏惧,他掌握了人性阴暗的一面,他挑拨与威胁,浑身上下充满了邪恶和毁灭性。两者相比起来,尼科尔森的小丑就像是小孩在圣诞节的一大早从袜子里掏出的一条毛毛虫,而Ledger就像是半夜醒来发现柜橱里藏着的怪兽,其恐吓的效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即使比较的对象是杰克·尼科尔森,我也得说,Ledger的小丑更好。
Heath Ledger的死亡,对于我来说比较可怕的一点就是,我见识到了他的天分,也希冀着他更多更好的表演,可是我从来没有关注过他,现在却有些追悔莫及。这篇文章我在圣诞节之前就开始动笔了,乱七八糟说了一堆,不算是篇纪念的文章,只是可以让自己在他死去一周年之后心里好受一点。借用CR某期的标题:演出很精彩,可惜你不在。
今天好不容易放了一回风……我老妈良心大发不让我坐镇营业厅了,自然就上街溜达去了。累得要死。每次跟Lee你一起就会不停地走走走,回了家以后发现脚趾头都痛了。岳阳真的很小很小,小到我们每次出去溜达都是在沃尔玛-步行街-汴河街之间来回……
不过今天去庙前街看了看。应该说每个岳阳人对于庙前街都很熟悉,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奶奶每到过年就会去庙前街买水果。后来也经常去那里买毛线。但是这几年萧条了,而且堵在两边卖烧烤的也不见了,看上去更是冷清。
今天也见到了传说中的某排……好可惜没怎么聚聚就都回家了。没关系,咱们后天还有约哪!咩哈哈哈哈~
话说昨天一天在豆瓣上跟人掐架。用组里I君的话来说,现在的LOLI真是欠调教,一个个愚蠢而且嚣张得要死。既然喜欢一篇文到听不得别人一点批评,就不要进[资深腐女]鉴定委员会小组,出门左转,LOLI小组一定会热情欢迎你们。居然到我们组里撒野闹事还聚众掐架围观,真是找死。盲目崇拜者可悲。碰见我这个喜欢较真喜欢辩论的算你们倒霉(亮出小指,挖鼻孔ING)。再加上亲人某T,楼主I君,还有管理员妖小孽,叹……她们那点口才和论据完全不能看,简直是压倒性的胜利。小LOLI们慢走不送。等你们什么时候脱离了郭菊花粉丝团的风格再说吧。
说到豆瓣,我记得大概是05年创立的,我加入的时间大概是06年。刚开始的小组和人都比较少,原来一两百人的小组,现在都好几千人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小组也越来越多,有些小组特别搞笑,比如“笑点很奇怪”,图标巨有笑果。现在慢慢的人多起来,也比较烦人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装逼的愤怒的弱智的纠结的广告的……不胜其烦。上次就在狐狸小组里看见一个发广告的,直接踢了。我是铁腕强权的组长OR管理员。以前在豆瓣上这种人很少,一直到07年也不过见了个“第五元素”(当时是豆瓣红人之一啊……雷神)。现在是遍地都有,一不小心踩中一个。我不介意豆瓣的壮大,但是这质量真的水了。就是有些人你基本上不能以人类的智商和行为模式来衡量,交流纯粹是放屁,被群众指责了还以为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而且根据我对脑残们的长期观察,发现08年2月和6月中下旬注册的占多数……难道这是脑残大爆发的时期?嗯嗯,回去查查看是不是这段时间太阳黑子有异动……
流水帐记账完毕。
好吧我承认我是最近无聊了才来更新博客的。
期考一完就觉得从死亡深渊中复活了,精神是抖擞了,可惜还是不知道有啥可干。于是决定寒假在家背单词,带了一本四级词汇回来,不过是否付诸实践还是个问题。
把耳机带回来了,决定在家里下电影看。《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定要看的,虽然我很不待见Pitt叔,不过Blanchett的电影我都不想错过。再就是回头看看Robert Downey Jr的《卓别林》以及《零下的激情》,Isabelle Adjani的《罗丹的情人》,还有波兰那个导演,叫啥来着,安杰伊瓦伊达的《灰烬与钻石》和《下水道》。最近还特别想看看梅兰芳去苏联访问时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给他拍的那片子,可惜就在《电影笔记》上看见提到一回(MS是这书?还真不记得了),叫啥给忘了。鉴于我对于所有看过的拉丁美洲的电影的好印象,决定多看看拉美的片子,BTW我很喜欢盖尔加西亚伯纳尔(中间有两个点,我懒得打了……),从《摩托日记》开始就一直喜欢他。可惜产量不高啊。再加上Al Pacino大叔年轻英俊时的那部《热天午后》(也翻译成《狗日的下午》囧),嗯嗯,看看我这电影单子,真不错。看完了,都看懂了,这个寒假也就满足了。
对了,前两天和大师兄用GT聊天时讲到了同性恋问题,他说他支持同性恋,因为“这样就有大把的美女空出来”……但是我不得不打击他一下,很多蕾丝边都是美女,我们班最漂亮的女生就是,哈哈。不过这世上仍然是美女大大多于帅哥,所以我真心羡慕那些喜欢女生的,不管是男的异性恋还是女的同性恋,你们多幸福啊!
之前把家里电脑上的FF给卸载了,今天决心又装回来。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我上网时从来都是使用非IE,可惜有的网站是IE only,平时在家里用Chrome时碰见这种网站就想捶显示器……今天装了FF,再加上IE Tab的附加组件(“扩展”的官方翻译囧),就可以切换到IE了。所以今天晚上一直在审视各种扩展,不过最后还是只安装了15个。以前用得最多的是gladder,今天换成Foxy Proxy试试。目前还没有逛到任何被和谐的外国网站,还没试用呢。不过话说回来今天在豆瓣上看见某人说中文维基又给和谐了,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工具条我也还是没装,反正装了也只看Page Rank,我还省得它碍眼……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鼠标手势的扩展不及gmail labs的鼠标手势看着顺眼(一条绿色的线……尤其是我这种喜欢深色的人看了真是晃眼)。
好吧,废话就这么多了……寒假快乐吧各位。
说实话,不管是lesbian还是gay,我好歹都认识几个,写这篇文章确实有私心。前一阵子,我和一个les在去教室上课的路上看见前面有一对,十指相扣有说有笑地去上课,他们俩后面有一群男生,不停地对他俩指指点点,叽叽喳喳。我就想,这大马路上到处看见一对对的情侣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的,食堂里还你一口我一口地喂来喂去,恶心我半死,人家就牵个手你们就在背后说三道四了?说到底还是因为性别。
很多人知道我看耽美,以为我支持同性恋的原因是耽美。可是在我看耽美很多很多年之前我就认识gay了,那句话反过来说才是正确的:我看耽美的原因是我支持同性恋。在我眼里同性恋不过和那些素食主义者差不多,要知道有的素食主义者一吃牛肉就会呕吐,同性恋也差不多,他们/她们不过是不喜欢异性罢了。上普通心理学时老师说过,对于同性恋到底是归类于性别心理学还是变态心理学,一直存在着争论。我当然是支持前者,因为我觉得所谓的变态是《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医生和野牛比尔,吃人或者剥皮,给被施与者带来精神上或物理上的伤害或者威胁的行径。我从不觉得同性恋有伤害或者威胁到任何人。所以,告诉我,你凭什么歧视同性恋?
同性恋违反自然规律?你以什么作为自然规律的标准?植物授粉还是动物交配?人比它们都要复杂得多,所有的东西,理智,情感,思想,等等等等。动物可以遵循本能,人类,听从的是内心。动物有思维,但是人类才有思想。何况世界上还有自然交配产生的狮虎兽,狮子和老虎都可以产下后代了,人类同性相爱难道比这个还异常?你们认为传宗接代天经地义,那么丁克又如何?这本来就是权利而非义务。
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曾经流行过一种观点,就是同性恋都是艾滋病患者。首先我要为艾滋病患者鸣不平:艾滋病并不由普通的身体接触或者交谈传染,只不过因为它能够通过性行为传染就要受到人们的歧视对待?别说没有,都是绝症,人们对于癌症和艾滋病的态度就不一样。绕回来,根据中国相关部门的统计,在各种人群中,男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是最高的,没记错的话是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女同性恋是用手或者道具,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性行为,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感染的)。对于这个方面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男同性恋中滥交的情况可能确实比较多。不过这也不能全部怪他们,一个普通的异性恋要找到真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数量较少而且隐蔽的同性恋?你不可能一辈子一个人或者说几十岁还是个老处男,ONS(one night stand)的情况就这样发生了,何况还有某些以滥交出名的gay(某校内名人,不点名了。不过他没得艾滋……所以保护措施是很重要的,我不想用他做例子但是事实上我只能想出这么一个例子。gay们请注意保护措施,尤其是419的时候)。某些人的滥交确实值得批判,但不管是作为艾滋病患者或者同性恋,他们都不应该被鄙视。
“娘”也成为很多人看不起gay的原因。这是很有趣的一点,因为gay有攻有受,所谓的1号和0号;lesbian也分T和P。有的时候这种特征并不明显,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存在着。但是这里有一种“性别歧视”(请容许我用这个词形容),因为女孩子像男生并不会被人鄙视,所以T们是很幸运的。可是一个男生要是娘了,就会被人歧视。我有认识喜欢留指甲修指甲而且走路扭臀扭得很夸张的,还有人跟我说过有喜欢露肩和抛媚眼的。我直说吧,我也不喜欢这种类型,我觉得很雷人,但是不喜欢和鄙视是不同的。我认识的那个娘受跟我的关系也一直很不错。你可以不喜欢,但是请不要看不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你不能要求他们都按你喜欢的方式来向你展现,这不能构成歧视他们的理由。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歧视同性恋,而是他们/她们怎么也接受不了同性的两人相爱。同性相爱和异性相爱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只是性别上不同而已。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身体里面住的人。如果你真的只能接受异性恋的话,我问你,你是把女人当一个洞了还是把男人当成一根按摩棒了?对,没错,我这样说也不对,性不是爱情中最重要的,那么告诉我,把性抛除,爱上同性和爱上异性有什么分别?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同性恋很变态和恶心,但是我认识的同性恋们都是很好的人,我很喜欢他们。不管和gay还是les在一起都很自在,所以我真的想要做点什么,因为我相信同性相爱并不是一个错误,当年毛宁被曝是同性恋最后被强行扳直了我觉得才是不正确的。同性恋不是病,也不是变态,他们只是和我们喜好不同的一群人而已。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以为我是les,就算我是我也不会撒谎不承认,但我是异性恋。我接受并且支持他们,也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这只是观念的问题,我能做到,我相信其他的人也能做到。也许我的这篇文章并不能说服所有的人,但是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好好想一想。
我的博客列表
关注者
博客归档
-
▼
2009
(10)
- ▼ 04/12 - 04/19 (1)
- ► 04/05 - 04/12 (1)
- ► 01/11 - 01/18 (1)
-
►
2008
(49)
- ► 12/14 - 12/21 (1)
- ► 12/07 - 12/14 (2)
- ► 11/30 - 12/07 (2)
- ► 11/23 - 11/30 (1)
- ► 11/16 - 11/23 (1)
- ► 11/09 - 11/16 (3)
- ► 11/02 - 11/09 (3)
- ► 10/26 - 11/02 (2)
- ► 10/19 - 10/26 (2)
- ► 10/05 - 10/12 (3)
- ► 09/28 - 10/05 (1)
- ► 09/14 - 09/21 (1)
- ► 09/07 - 09/14 (1)
- ► 08/31 - 09/07 (1)
- ► 08/24 - 08/31 (2)
- ► 08/17 - 08/24 (2)
- ► 07/20 - 07/27 (1)
- ► 07/13 - 07/20 (1)
- ► 07/06 - 07/13 (1)
- ► 06/29 - 07/06 (3)
- ► 06/22 - 06/29 (7)
- ► 06/15 - 06/22 (3)
- ► 06/08 - 06/15 (3)
- ► 06/01 - 06/08 (1)